当前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正文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教案】 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发布时间:2019-08-03 09:34:35 影响了: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

第五节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补充说明:教材的变动中,来分析本章节的重要性

原来:(2013、2014版)

标题: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一)、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的总体要求

(二)、树立生态文明理念

(三)、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

境的基本国策

说明了什么问题: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表现在:第三部分:完善生态文明制度。把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制度层面、法律层面。以往是国策建议,上升到法律制度层面。

第一部分: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念

一、生态文明

1

文明是什么?

咱们现在能想到的就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

文明,是指反映物质生产成果和精神生产成果总和,标志人类社会开化状态与进步状态的范畴。

2、历史上几种文明形态的比较

现在:(2015版) 标题: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一)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理念 (二)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三)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3、文明形态的演化逻辑

18世纪末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经历了两次文明的转型:

第一次是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

第二次是从工业文明向信息文明转变。

21世纪人类将向生态文明转型。

如果说农业文明是“黄色文明”,工业文明是“黑色文明”,那生态文明就是“绿色文明”。

4、工业文明的两重性:

第一,进步性。

第二,危害性。

工业生产力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是长期的,短期中看不见、摸不着。表现在: ● 人口激增。

据有关专家统计,在工业革命前夕,在长达2000多年内,世界总人口由1.53以增加到6.5至8.5亿,即增加5亿到7亿。

在工业革命后250年内,人口由6.5-8.5亿增加到60亿,即增加51.5亿到53.5亿。

● 环境污染。由工业生产造成的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和土壤污染。

● 资源短缺。不可再生的资源将发生枯竭、短缺的局面。

● 生态破坏,土地退化,森林资源破坏。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

5、信息文明的两重性

第一,进步性。

《大趋势》:“1956年在美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从事技术、管理和事务工作的白领工人数字超过了蓝领工人。美国1981年超过60%从事信息工作,目前也只有13%的劳动力在从事制造业,大约3%的劳动力从事农业。”

第二,局限性。

信息生产的对象是信息与知识,不是物质,不是能量,不能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的需要,只能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的需要;信息设备与机器的废弃物的污染,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进行生态侵略;信息安全问题。

信息文明只能在总体上缓解生态危机,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与自然界的矛盾。

6、虽然工业文明和信息文明带来了进步,但是要向生态文明迈进

工业文明与信息文明,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巨大进步,它把人类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与政治文明推向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但是,这两种文明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问题。

我们必须从根本上改变发展方式,创新技术---制度体系,开发清洁能源,优化产业结构,发展低碳、循环经济,向生态化、绿色化转变,重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生态文明: 20世纪90年代学者们提出生态文明,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共处、持续发展这一客观规律,综合应用物质、能量、信息与生物科学技术,进行的生产过程,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和文明形态。

生态文明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程度。

生态文明的核心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生态文明建设,是指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主动保护自然,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健康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

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个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名族的永续发展。

这个总体要求的核心和实质,“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必须把节约资源放在首位,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做好生态保育工作,建设循环经济。

二、十八大提出了生态文明理念:

● 为什么会提出生态文明建设这个问题:

原因: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表现在)

1、尊重自然

尊重自然:人与自然相处的首要态度,要求人对自然怀有敬畏之心、感恩之情、报恩之意,尊重自然界的创造和存在,不凌驾于自然之上。

(1)尊重自然,就要深刻认识到人类与自然是平等的,人类不是自然的奴隶,也不是自然的上帝,人属于自然,而不是自然属于人。

(2)尊重自然,就要深刻认识到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人类生活所需要的一切均直接或间接来自自然。

(3)尊重自然,就要深刻认识到一切物种均有生命,均有其独特价值,均是自然大家族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2、顺应自然

● 顺应自然:人与自然相处的基本原则,要求人顺应自然的客观规律,按自然

规律办事。

● 人的活动应符合自然规律

● 以制度约束人的行为,防止违背自然规律

3、保护自然

● 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露

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 “生态文明就是生产力”

● “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起保护生态环境

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

● 因此,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就是要实现和谐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

和循环发展,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第二、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发的基本国策

这一部分和原来教材的变化,原来教材包括四点,第四点是建设系统完整的

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体系保护生态。现在单独把这一节拿出来,具体分析。

第一,把节约资源放在首位

● 这是方向和重点。主要体现在资源开发利用中。

● 必须在全社会、全领域、全过程加强节约,要大力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通过狠抓节能减排降低消耗、狠抓水资源节约利用、狠抓矿产资源节约利用、狠抓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实现资源节约。

第二,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

● 在环保工作中,把预防为主、源头治理放在首位:

● 在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中,把利用自然力修复生态系统放在首位。 第三,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 要注重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和谐共进,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更加自觉地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 积极发展节能产业,推广高效节能产品;

● 加快发展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推动矿产资源和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 ● 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壮大可再生能源规模。

第四,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在现代化建设中,要整体谋划国土空间开发,尽可能集中集约利用国土空间,减少对自然生态空间的占用,促使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生产生活环境。

生产空间——集约高效

生活空间——宜居适度

生太空间——山清水秀

第三部分 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建设生态文明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方式观念的革命性变革。实现这样的根本变革,必须依靠制度和法治。对此,习近平指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制度体系,用制度保障生态环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第一,要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

● 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最重要的是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

生态效益等体现在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使之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导向和约束。

● 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犹如指挥棒,通过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

考核办法、奖励机制,把生态环境放在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的突出位置,一个地方、一个部门的成绩要建立在生态环境指标良好的基础上。

第二,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建立责任追究制。

● 生态红线就是国家生态安全的底线和生命线,这个红线不能突破,一旦突破

必将危及生态安全,人民生产生活和国家可持续发展。

● 要让生态红线的观念广为人知、根深蒂固。

● “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应该受到惩罚。” ● 资源环境是公共产品,对其造成损害和迫害就必须追究责任。对那些不顾生

态环境盲目决策,导致严重后果的领导干部,必须追究其责任,而且终身追究。

● 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 ● 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

第三,健全法律法规,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制度。

● 顺应生态文明建设的迫切需要,我国涉及环境方面的法律法规也要不断与时

俱进。要加快“立改废”进程,尽快完善生态环境、土地、矿产、森林、草原等方面保护和管理的法律法规,要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建立和完善严格监督所有污染物排放的环境保护管理制度,独立进行环境监管和执法,提高执法的权威性。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责任者严格实行赔偿制度,依法追究责任。

十八大报告原文: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八、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贡献。

(一)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必须珍惜每一寸国土。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二)全面促进资源节约。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加强节能降耗,推进水循环利用。

(三)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良好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快水利建设,增强城乡防洪抗旱排涝能力。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气象、地质、地震灾害防御能力。

(四)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积极开展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

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十八届三中全会

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要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1 版权所有 w88网站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