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评语 > 正文
 

高考生物十大重要考点最后冲刺

发布时间:2019-07-23 10:34:34 影响了:

高考生物十大重要考点最后冲刺_高考生物十大重点考点扫描

高考生物十大重点考点扫描金陵中学生物组 考点一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考查重点]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性;生物体结构的整体性。

[复习要求]熟记各种结构的名称和它们的功能;理解它们在结构和功能上的联系;结合细 胞内的各种生理活动复习各种结构在这些生理活动中所起的作用; 理解不同功能的细胞中的 结构特点及引起这些结构发生差异的原因。

题型一: (考查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性)下图为人体细胞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内填标号) (1)若这是效应 B 细胞,则它最终来自于骨髓内 的 ,它的主要功能是由[ ]合成 (化学本质) ; (2)若这是效应 T 细胞,则它的成熟场所 是 ; (3)若这是一个被 HIV 攻击的初级卵母细胞,则 HIV 遗 传信息传递可概括为 ; (4)若这是肾小管壁细胞,则其所处内环境是 ,其主要功 能 是 ,细胞内[ ] 和[ ] (细胞器)较多; (5)洋葱根尖成熟区表皮细胞与该细胞的细胞器不同之处是 。

答案: (1) 造血干细胞 [9] 免疫球蛋白 (2) 胸腺 (3) DNA RNA→蛋白质 (4) 组织液 重吸收和分泌作用 [2]高尔基体 [5]线粒体 (5)有大液泡,无中心体 题型二: (考查细胞结构的整体性) 细胞的整体性一方面表现在细胞的各种结构之间的关系, 比如细胞内各种膜结构之间是 可以相互转化的。

另一方面表现在细胞内的生理活动往往是由多种结构共同配合完成的, 比 如胰岛 B 细胞合成和分泌胰岛素涉及到的细胞内的各种结构;细胞有丝分裂涉及到的细胞 内的各种结构。

例 1:右图示某细胞进行某生命活动前后几秒钟生物膜面积的变化,在此变化过程中最可能 的 合成的物质是 A.呼吸酶 B.分泌蛋白 C.性激素 D.ATP 例 2:参与高等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细胞器有 A.核糖体 B.线粒体 C.叶绿体 D.液泡 E.高尔基体 考点二 细胞分裂 [考查重点]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和 DNA 分子数目的变化规律;有丝分裂和减数 分裂的区别和联系; 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各时期的判断; 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与生物的遗传 和变异之间的关系。

[复习要求]对照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图解判断每个时期细胞中的染色体数和 DNA 分子数,要能够学会绘制有丝分裂中期和后期图、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和减数分裂第 二次分裂的中期和后期图,理解减数分裂和生物的遗传和变异之间的关系。

例题 1:下图为某一雄性动物的细胞分裂示意图。请分析回答:1膜 面 积 前 后内质网 高尔基体 细胞膜 (1)图中所示各细胞可在该动物的 (2)由甲形成乙的分裂方式为(器官)中找到。

,该方式的重要意义是。

(3) 丙有 个染色体组, 其分裂产生的子细胞的基因型可能是 。

(4)若该动物患有由线粒体 DNA 缺陷引起的疾病,当它与正常的雌性个体交配后, 后代中 患病的几率约为 (5)甲在形成乙和丙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变异种类有何区别 答案: (1)精巢(睾丸) (2)有丝分裂 亲代细胞染色体复制后平均分配到 2 个子细胞中, 从而保证了遗传物质的 稳定性 (3) 2 ABC 或 AbC 或 aBC 或 abC (4)0, (5)甲形成乙没有基因重组或甲形成丙有基因重组 例题 2: 下图示某一生物体内有关细胞分裂图解与图像。

根据图示下列叙述不正确是 ( )A.乙图中细胞可能会发生基因重组 B.图 1 中 CD 段形成的原因是由于着丝点的分裂 C.由图乙中细胞分裂方式可判断该生物是雌性动物 D.丙图细胞的分裂时期与图 1 的 DE 段相吻合 例题 3 结合减数分裂的过程,请说出 21 三体综合征发生的原因。

初级精母细胞中第 21 对同源染色体没有分离。

次级精母细胞中第 21 号染色体着丝点分裂后,分开的染色体没有分离。

初级卵母细胞中第 21 对同源染色体没有分离。

次级卵母细胞中第 21 号染色体着丝点分裂后,分开的染色体没有分离 考点三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考查重点]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过程; 影响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外界因素和内在因素; 净光合作用和总光合作用的判断;控制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强度在农业生产实际中的应用。

[复习要求]能够绘制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过程图解,理解每一阶段进行的场所;能够绘制 温度、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等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曲线;能够绘制温度、氧气等 环境因素对和吸作用的影响。

例 1. (14 分)某生物兴趣小组对市郊的一片树林开展了环境调查活动,结果如下图。其中 图(甲)(乙)分别表示一天内树林的水分得失、当地的 CO2 吸收和释放情况(S 代表 、2 面积,SA 表示净失水量,SB 表示净吸水量)①图(乙)中,在 0~24h 内植物体内积累有机物最多的点是 ,影响二 氧化碳吸收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至少答出两项) 。

②若这一片树林长势良好,则图(甲)中 SA—SB 0 且图(乙)中 Sm —SM—SN 0(填“>” “<”或“=”。

) (1) (14 分) (每空各 2 分) ①D;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温度、必需矿质元素的供应等) (答对一个给 1 分) ②<, > 例 2:图示在光照充足的条件下,温度对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速率的影响(1)分析图解可知,在_______温度条件下,植物的净光合作用为零。_ 更敏感。

(2)绘图说明植物在 20-60℃范围内,植物净光合作用的变化曲线。_的酶对高温[答案]46℃光合作用有关的酶(2)净 光 合 56 速0 温度(℃) 60 38 40 20 率 例 3.下图是高等生物生命活动过程中物质及能量转化关系的图解,分析回答:3 ①过程 B 称为 , 此过程依赖于过程 A 所提供的 。

②对于玉米、甘蔗一类植物而言,完成 A、B 过程的细胞有 ,这些 细胞中,可以进行 C 过程的场所有 。

答案: ①暗反应,ATP 和 NADPH(答对一个给 1 分) ②叶肉细胞和维管束鞘细胞,线粒体和细胞质基质(答对一个给 1 分) 考点四 人体内的物质代谢 [考查重点]人体内三大有机物代谢的过程和联系;三大物质代谢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复习要求]能够分别绘制三大有机物代谢的图解,知道人体内这些物质的来源与去向;理 解人体内三大有机物之间的相互转化以及这些转化异常会给人体健康带来的影响。

【例题分析一】根据下面糖的消化、吸收和代谢图回答:(1)过程Ⅰ和Ⅱ是 过程,过程Ⅲ是 过程。

(2)过程Ⅰ、Ⅱ和Ⅲ的主要场所是 。

(3)过程Ⅳ和Ⅵ发生在 时,过程Ⅴ发生在 时。

(4)胰岛分泌的胰岛素的作用是①促使血糖合成糖元;②促使葡萄糖的氧化分解。出现 B →H 的情况是由于 过量,或 。人饥饿时胰岛素含量 。

(5)剧烈运动时代谢终产物 D 为 ;G 为 。

(6)血糖的来源:① ;② ;③ 。

(7)在 B→C,B→D,B→E,B→F,B→G,B→H 中,在甲状腺激素过多时,哪个过程会 明显加快? 。

答案: 消化 (1) 吸收和运输 (2) 小肠 (3) 血糖浓度较高 血糖浓度较低 (4) 一次吃糖 胰岛素分泌过少 减少 (5)乳酸 脂肪 (6)消化吸收 肝糖元转化 非糖物质在体内的转化 (7)B→E 【例题分析二】下图表示人和动物的糖类、脂质、蛋白质代谢的途径,据图回答:4 (l) 糖类、 脂质和蛋白质相互转化的枢纽是上述图解中的 (物质) 。

(2)图中 A、B、C 的名称依次是 。

(3)图中①指 。③是 3 类物质 的共同点。

(4)给鸭子喂谷物能育肥,肥胖病人不进主食会患低血糖,这说明 。肝 功能检查常查谷丙转氨酶,它能催化 ,这种转氨酶作用的意义 是 。

(5)人每天要摄取一定量蛋白质的原因是不能进行类似图中的 ,也不能完全 进行图中的 ,而又每天要进行图中的 而消耗所致。

(只填序号) 考点五 调节与稳态 [考查重点]各种激素的作用;神经调节的过程;兴奋在神经纤维和突触上的传导过程及特 点;人类的高级神经活动的特点。

[复习要求] 记住各种激素的分泌部位和功能, 能够分析各种激素分泌过多或过少对动物和 人体的影响;理解反射弧的基本结构;理解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和特点;理解 神经元之间传递兴奋的方式。

例 1.下图为反射弧模式图,①表示蛙下肢皮肤的感受器,⑤表示下股肌肉,③表示脊髓的 中枢,箭头指示兴奋的传导方向。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①的功能是感受刺激,发生兴奋:②内主要由长长的轴突组成 B.刺激④即可以引起⑤的活动,亦可以导致 a 处的兴奋 C.a、b 两处的突触保证了神经冲动只能沿箭头所示方向传导 D.若毁掉了蛙的脑,则图 2 所示的反射活动不能进行 例 2.一年一度的高考来临时,保健品市场常出现很多脑保健品,有些产品是通过给大脑持 续补充磷脂酰胆碱,有效合成记忆传递因子——乙酰胆碱(Ach)的。当人大脑里乙酰胆碱浓 度增高时,信息传递快,记忆增 强,思维敏捷。下图为实验人员 研究 Ach 浓度与反应时间的简 图,A 处注入不同浓度的 Ach,B 处给予恒定刺激,C、D 处分别 为灵敏感应时间测量点。(轴突 中已除去了突触小泡) (1)写出图中①—④的结构: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

(2)下表为在不同浓度的 Ach 刺激下 C、D 两处感受信号所用的时间。请分析回答: Ach 浓 度 (mmol / C 处感受刺激时间 D 处感受刺激时间5 mL) 0.1 0.2 0.3 0.4(ms) 5.00 5.00 5.00 5.00(ms) 5.56 5.48 5.31 5.24①C 处数据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D 处数据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轴突中除去突触小泡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⑴①细胞核 ②线粒体 ③突触前膜 ④突触后膜 ⑵①不同浓度的 Ach 不影响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②随 Ach 浓度的升高,促进了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⑶排除突触小泡中递质(无关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例 3. (10 分)糖尿病是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病,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下图是人体内的血糖 平衡调节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1) 图中甲、 乙分别表示、 和肾上腺素。(结构) A、 C 分别表示 , B、;(2)图中①的作用效果是 ,②的作用效果是 。

(3) 图中具有协同作用与拮抗作用的激素分别是 、 (用图中字母表示) 。

(4)人体内血糖浓度高于 时,会出现尿糖,可用尿糖试纸进行检测。尿糖 试纸是由某种无色化合物和葡萄糖氧化酶及过氧化氢酶组成。

(5) 当葡萄糖在细胞中进行无氧呼吸, 其产物进入血液可与 (Na2CO3 或 NaHCO3) 发生反应,此反应的意义是 。

(6) 某患者体温调节能力下降甚至丧失, 最可能受损的结构是 。

答案: (1)胰岛 B 细胞、胰岛 A 细胞(顺序颠倒不给分) ; 胰高血糖素、胰岛素(缺 一不可,顺序颠倒不给分) (2)抑制 ; 促进 (3)A 与 C ; A 与 B(或 C 与 B) (4)160mg/dL ; (5)NaHCO3 维持内环境 pH 的稳定 (6)下丘脑 考点六 基因及其表达 [考查重点]基因的概念;基因的结构和功能;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过程;基因的复制;6 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操作过程。

[复习要求]从基因的化学本质、基因的结构、基因的功能等各方面对基因的概念进行深入 的剖析;理解基因如何控制生物的性状。

例1:已知鸡的成红细胞合成β 珠蛋白,胰岛细胞合成胰岛素。用编码上述两种蛋白质 的基因作探针,分别对两种细胞中提取的总DNA片段进行杂交,结果显示为实验一;分 别对两种细胞中提取的总RNA片段进行杂交,结果显示为实验二: 实验一 细胞总DNA 成红细胞 β 珠蛋白基因 胰岛素基因 + + 胰岛细胞 + + + 一 实验二 细胞总RNA 成红细胞 胰岛细胞 一 + ; 。

(3)在实验二的DNA探针杂交实验中碱基配对的原则是 (4)试判断:合成蛋白质的遗传密码是否在探针上,并说明理由: 。

答案:(1)两种细胞均存在β 珠蛋白基因和胰岛素基因 成红细胞中有表达β 珠蛋白的mRNA,而没有表达胰岛素的mRNA;胰岛细胞反之 (2)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3) A一U,G一C T一A(4)不在。

因为探针是用DNA片段做的,而遗传密码存在于mRNA上 例 2:.科学工作者分离得了某生物的基因 A,将其解离成两条单链,用其中一条与基因 A 的信使 RNA 杂交配对,结果如右图所示,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基因 A 来自真核生物或原核生物 B.1~7 代表了基因 A 的编码蛋白质的序列 C.1 和 7 位于基因结构中的非编码区 D.2、4、6 属非编码序列 考点七 遗传定律 [考查重点]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和伴性遗传的本质;各种杂交实验中各种杂交实验中 亲本和子代的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分析; 子代中各种表现型和基因型的比例分析; 人类遗传病 系谱分析和遗传病的发病率计算。

[复习要求]理解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和伴性遗传的本质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学会遗传 定律试题的一般解题规律;要把有关基因的分离定律中的各种杂交组合产生后代的基因型、 表现型及比例烂熟于心;熟练运用概率计算的乘法原理和加法原理解决遗传问题。

例题 1:男人 A 有一罕见的 X 连锁的隐性基因,表现的性状为 A。男人 B 有一罕见的常染色 体显遗传病,它只在男人中表达,性状为 B。仅通过家谱研究,能否区别这两种情况( ) A.无法区别,因为男人 A 和男人 B 的后代都只有男性个体表现所患病的性状 B.可以区别,因为男人 A 和男人 B 都不会有 B 性状的女儿 C.无法区别,因为男人 A 不会有表现 A 性状的儿子,而男人 B 儿子不一定有 B 性状 D.可以区别,因为男人 A 可以有表现 A 性状的外孙,而男人 B 不仅可以有表现 B 性状 的外孙,还可以有表现 B 性状的孙子 例 2.将具有 1 对等位基因的杂合体,逐代自交 3 次,在 F3 代中纯合体比例为 ; 如果每代自交后都将隐性类型淘汰, F3 代中显性性状的个体种纯合体的比例为 在 。7注:+为阳性结果;一为阴性结果 (1) 实验一结果表明: 实验二结果表明: (2)试分析:成红细胞合成β 珠蛋白而不合成胰岛素的原因是: 将具有 1 对等位基因的杂合体,让其自交产生 F1,F1 再进行自由交配,产生的后代中各 种基因型的个体的比例为 。

答案:7/8 7/9 1︰2︰1 例 3.图示人体内苯丙氨酸与酪氨酸的代谢途径,图中的数字分别代表三种酶。

(1)人体内环境中的酪氨酸除图中所示的来源外,还可以来自于 。

(2)若酶①由 n 个氨基酸组成,则酶①基因外显子的碱基数目不可能少于 。合 成酶①的过程中至少脱去了 个水分子。

(3)若医生怀疑某患儿缺乏酶①,诊断的方法是 检验 。

(4)图 15 所示Ⅱ-1 因缺乏图 15 中的酶①而患有 苯丙酮尿症,Ⅱ-3 因缺乏图 15 中的酶②而患有尿黑酸 尿症,Ⅱ-4 不幸患血友病(上述三种性状的等位基因 分别用 Pp、Aa、Hh 表示) 。一号和二号家庭均不携带对 方家庭出现的遗传病基因。

①Ⅰ-3 个体涉及上述三种性状的基因型是 。

②请以遗传图解的形式, 解释一号家庭生育出患有苯丙 酮尿症孩子的原因。

遗传图解:(5)Ⅱ-3 已经怀有身孕,可以预测,如果她生育一个 女孩,健康的概率是 ;如果生育一个男孩,健康的概率是 答案: (1)食物 (2)6n n-1 (3)患儿的尿液中是否含有过多的苯丙酮酸H h。(4)①PPAaX X ②遗传图解(见图 3) (5)1 0.75 考点八 生物与环境 [考查重点] 各种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种群增 图3 长规律;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生态 系统的稳定性;环境污染。

[复习要求] 结合生物的新陈代谢理解各种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生态系统中各种成分的 代谢类型;理解种群增长的规律及原因,了解种群增长规律在生产实际中的运用;理解能量 流动和物质循环的过程;能分析环境污染的原因。

例 1. “绿色奥运”是北京市争办 2008 年奥运主办权的口号之一。

“绿色”的含义除了 包括城市绿化、绿色生活方式与消费理念外,还应包括尊重自然、珍爱生命,追求天人合一 的生态伦理道德等。

“绿色北京”需要我们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1)北京市的绿地总面积和人均绿地面积在逐年上升,与此同时,大量的非本地树种、 草种“侵入”了首都,而大量的本地物种却遭受冷遇。你认为外来物种的入侵可能会产生的 后果是 _____________。

保护生物多样性应在 三个层次上 采取保护战略和保护措施。

(2)某同学想调查一下市民绿色生活方式与消费理念的现状,下面是他未完成的调查 表,请你帮助填写出空缺的两项。8 市民绿色生活方式与消费理念现状调查表 序号 1 2 3 4 5 看法 现在水、电费用都比较便宜,提倡节约用水、用电意义不大 垃圾分类太麻烦了,实际上也没有什么作用 现代社会,经济发达了,提倡节俭消费不利于经济的发展 赞同 赞同 赞同 赞同 赞同 态度 反对 反对 反对 反对 反对(3)垃圾实在是被人们放错了地方的资源,实现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 是绿色城市的重要标志之一。图 16 是垃圾资源化、无害处理的一种方案,此方案中①、② 过程需要每一位市民的参与,我们参与的行动方式是 。④、⑤过 程利用的生物隶属于生态系统的何种成分? 。从对资源的充分利用角度分 析,④、⑤途径比③途径的优点是 。(4)豚草是原产北美的植物,其花粉是北京地区重要的过敏源。图 17 示海淀北部地区 路旁的一片闲散地, 课外小组的同学对此地部分植物的种群密度连续进行了五年的调查, 2 结果如下表所示(单位:株/m ) 。

年份 01 02 03 04 05 ①调查取样的关键除应考虑样方的大小 种名 和数量外,还应注意 。

豚草 0.3 0.6 1.1 1.5 2.3 很显然,豚草与表中所列本地植物呈竞争 狗尾草 10.0 9.2 8 6.8 5.5 关系,它们相互争夺 。

曼陀萝 3.0 2.1 1.1 0.3 0.1 ③请在图 18 中绘出豚草和灰绿藜种群密 龙葵 3.0 2.0 0.4 0 0 度的变化曲线。

灰绿藜 3.2 2.8 1.7 1.3 0.6 ④豚草的花粉可引起很多人呼吸道过敏 反应(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 。医学上认为,过敏反应 是指 所发生的反应。答案: (1)使本地物种的生存受到威胁 基因、物种和 生态系统 (2)填写调查表 答案要求:设计的内容应属于“绿色生活方式与消费 理念”的范畴,合理即可。

(3) 将生活垃圾分类处理 分解者 除了利用了9 图4 有机垃圾中的能量外,还充分地分层次、多级地利用了垃圾中的物质 (4)①随机取样 ②共同的资源和空间 ③豚草和灰绿藜的种群密度的变化曲线(见图 4) ④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 例 2.某同学在调查一农田生态系统时,考察了水稻从播种到稻秆还田的全过程。请根据已 学过的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 农民在浸种、 催芽时, 种子开始主要靠 作用吸水, 发芽后主要靠 作 用吸水。

经研究分析 100kg 的干种子催芽后能得到 300kg 发芽的种子, 这时种子与发芽前相 比较,化学成分的相对含量变化是:水分 、矿物质 、有机物 。

(2)早春种子播在秧田里,用薄膜覆盖,可缩短种子萌发的时间。其原因是膜内温度 ,使种子 作用加强,为萌发提供了足够的 。

(3)在稻苗生长期间,农民下田除草,喷洒农药,消灭稻苞虫,其目的是调整农田生态系 统的能量流动,使能量更多流向 。在此稻田中具有捕食关系的生物 是 ,具有竞争关系的是生物是 。

(4) 仲秋季节, 收获水稻后, 有少数农民在稻田里焚烧稻秆, 其主要危害是: 。

(5)为了减少稻田害虫的危害,防止农药污染,最好采用的措施是 。废弃的稻 秆可科学利用,例如将稻秆还田或以稻秆为原料生产“再生纤维共混膜” ,最终稻秆或“再 生纤维共混膜”会被 分解。

答案: (1)吸胀(1 分) 渗透(1 分) 增加 (1 分) 基本不变(1 分) 减少(1 分) (2)较高(1 分) 呼吸(1 分) 能量(1 分) (3)水稻(2 分) 稻苞虫和水稻(2 分) 水稻和草(2 分) (4)污染环境,浪费能源(4 分) (5)生物防治(2 分) 微生物(或分解者)(2 分) 考点九 微生物代谢 [考查重点]微生物生长曲线;微生物的代谢调节。

[复习要求] 理解微生物生长曲线和种群增长曲线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理解微生物代谢的特 点和微生物代谢的调节过程。

例题:如图甲是大肠杆菌在复合培养基中的生长曲线,复合培养基中含有葡萄糖和乳糖。图 乙表示大肠杆菌内产生 G 物质的代谢过程。(1)图甲中 b、c、d 所指的生长期的正确名称依次是___ _______。

(2)图甲曲线的变化可体现微生物代谢调节的方式之一是___ _______;图乙体现微生物 代谢调节的方式之一是___ _______。

(3) 如图甲的微生物的培养中,如果要缩短 a 时期,其方法有:①___ _______;②___ _______。10 (4) 图乙中,如果 G 物质是大肠杆菌代谢必需的,现要利用大肠杆菌大量生产 C 物质, 则通过诱变育种,筛选出哪一种酶缺陷型的大肠杆菌? ___ _______,同时培养基中需限量 提供___ _______物质 (1)对数期、调整期、对数期 (2)酶合成的调节; 酶活性的调节 (3)①选对数期细菌作 菌种 ②加大接种量(或用与原来细菌培养条件相同的培养基) (4)酶 3 ; G 或 D 考点十 实验设计和评价 [考查重点]课本实验的原理和方法;实验设计的一般原则和步骤;研究性课题实施的一般 方法和步骤。

[复习要求]对课本实验要逐个分析,分析试验目的、原理、步骤,了解每步操作的原因。

学会确立变量。

1.如图表示一位学生设计的实验,用来证明 CO2 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原料。

⑴该实验装置有多处设计不当,请指出其主要错误: ① ; ② ; ③ ; ④ 。

⑵如需设计对照实验,请描述对照实验的实验设计。

1.⑴①选择的植物应为黑暗处理 48 小时的(消耗掉原有的 淀粉) ②不应用绿色玻璃瓶(光合作用几乎不利用绿光,最好用无色玻璃瓶) ③应从 各个方向照光 ④无对照实验 ⑵提示:①对照实验的实验条件与改正后的实验装置基本相同,只是 Ca(OH)2 溶液换 成水溶液,这样实验组(无 CO2)和对照组(有 CO2)除 CO2 这一实验条件不同外,其他 实验条件完全一样 ②将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叶片取出,经酒精煮沸脱色后,滴加等量碘液,实验组不变蓝, 对照组变蓝,从而证明 CO2 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原料 2.神经、肌肉都是可兴奋组织,受到刺激后都有兴奋表现,刺激神经产生兴奋后,兴 奋可由神经通过神经肌肉接触点传达到肌肉, 从而引起肌肉的兴奋。

南美洲的一种植物制剂 -----箭毒可阻断神经——肌肉接触点的兴奋传导。现想通过实验验证这一点,根据提供实验 设计思路补充下面实验步骤: 实验材料:神经——肌肉标本,适宜的放电装置,箭毒制剂(液体) ,吸管 实验步骤:第一步:用电刺激肌肉组织,肌肉组织兴奋收缩;用电刺激神经纤维,神经 纤维兴奋,肌肉组织收缩 第二步: … 结论:①将箭毒涂在神经纤维上,用电刺激分别作用于神经纤维和肌肉上,肌肉都发生收缩 ②将箭毒涂在肌肉上,用电刺激分别作用于神经纤维和肌肉上,肌肉都发生收缩11 ③将箭毒涂在整个标本上,用电刺激神经纤维,肌肉不收缩;刺激肌肉,肌肉收缩 结论:箭毒对神经纤维和肌肉自身的兴奋性没有影响,但可以阻断神经—肌肉接触点 处的兴奋传导 3.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在进行“调查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课题研究时,确定了对“家 庭煤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子课题研究,并制定了研究方案。请回答下列问题: ⑴你认为该研究方案包括哪些内容? 。

⑵简述该课题研究的两点主要意义:① ② 。

⑶你对该课题研究作出的假设是 ; 预期是 。

⑷该小组开展研究的过程和结果如下: 取两盆生长状况相似的葱,一盆(编号 1)置于阳台,一盆(编号 2)置于厨房煤炉旁, 白天给予同样的护理,并进行同样的光照,经过一个月的观察,结果如下: 项目 长度 颜色 编号 1 2 1 2 原来形态 4.8cm 5.1cm 绿色 绿色 一周后 5.1cm 5.3cm 绿色 绿色 二周后 5.8cm 5.7cm 绿色 顶尖变黄 三周后 6.7cm 6.1cm 绿色 黄色扩大 四周后 8.1cm 6.6cm 绿色 顶尖枯掉①该课题采用的研究方法是 。

②你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

⑸如果让你完成该课题的研究报告,你的报告中应含有的主要内容是 。

答案:⑴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完成时间、结果预测、结论、报告形式等 ⑵①学会调查研究环境污染对植物影响的基本方法 ②了解大气污染对植物生长的不利影响 ⑶煤球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会影响植物的生长 一段时间后, 在煤炉旁生活的植物会 出现病症 ⑷ ①实验法、观察法 ②家庭煤炉燃烧产生的气体影响植物的生长 ⑸前言(包括课题研究的目的、原理、意义等) 、材料与方法、结果、结论与讨论、参 考文献等12

高考生物十大重要考点最后冲刺_江苏小高考生物复习知识点w88网址

江 苏 小 高 考 生 物 复 习 知 识 点 总 结高二生物学业水平测试必修 1 最后冲刺暨考点过关第二章 细胞的化学组成第一节 细胞中的原子和分子 一、组成细胞的原子和分子 1、细胞中含量最多的 6 种元素是 C、H、O、N、P、S。

2、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C 元素。

3、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 统一性: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种类,在无机自然界都可以找到,没有一种元素是生物界特有的。

差异性: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生物体和自然界中含量相差很大。

二、细胞中的无机化合物:水和无机盐 1、水: (1)含量:是活细胞中含量是最多的物质。

(2)形式:自由水、结合水 ? 自由水:是以游离形式存在,可以自由流动的水。作用有①良好的溶剂;②参与细胞内生化反应;③物质运 输;④维持细胞的形态 (在代谢旺盛的细胞中,自由水的含量一般较多) ? 结合水:是与其他物质相结合的水。作用是组成细胞结构的重要成分。

(结合水的含量增多,可以使植物的抗逆性增强) 2、无机盐 (1)存在形式:离子 (2)作用 ①与蛋白质等物质结合成复杂的化合物。

②参与细胞的各种生命活动。

2+ 3(如 Mg 是构成叶绿素的成分、PO4 是合成核苷酸原料、Fe2+是构成血红蛋白的成分、I-是构成甲状腺激素的 成分。

第二节 细胞中的生物大分子 一、糖类 1、元素组成:由 C、H、O 3 种元素组成。

2、分类概 念 五碳糖 单糖 不能水解的糖 六碳糖 水解后能够生 二糖 成二分子单糖 的糖 水解后能够生 多糖 成许多个单糖 分子的糖 蔗糖 麦芽糖 乳糖 淀粉 纤维素 糖原 植物细胞 动物细胞 种 类 核糖 脱氧核糖 葡萄糖、果 糖、半乳糖 分 布 核糖、 脱氧核糖、 葡萄糖动植物细 胞都有 植物细胞 动物细胞 植物细胞中的储能物质 植物 细胞壁 的基本组成 成分 动物细胞中的储能物质 主 要 功 能 组成核酸的物质 葡萄糖 是细胞生命活动 所需要的重要能源物质附:二糖与多糖的水解产物: 蔗糖→1 葡萄糖+1 果糖 麦芽糖→2 葡萄糖 乳糖→1 葡萄糖+ 1 半乳糖 淀粉→麦芽糖→葡萄糖 纤维素→纤维二糖→葡萄糖 糖原→葡萄糖1 江 苏 小 高 考 生 物 复 习 知 识 点 总 结3、功能:糖类是生物体维持生命活动的主要能量来源。

4.糖的鉴定: 原理: (1)淀粉:遇碘液变蓝色,这是淀粉特有的颜色反应。

(2)还原性糖(单糖、麦芽糖和乳糖):与斐林试剂反应,可以产生砖红色沉淀。

(3)斐林试剂:配制:0.1g/mL的NaOH溶液(2mL)+ 0.05g/mL CuSO4溶液(4-5滴) 使用:混合后使用,且现配现用。

条件:隔水加热 二、脂质 1、元素组成:主要由C、H、O组成,有些还含N、P 2、分类:脂肪、类脂(如磷脂) 、固醇(如胆固醇、性激素、维生素D等) 3、共同特征:不溶于水 4、功能: 脂肪:细胞代谢所需能量的主要储存形式。

类脂中的磷脂:是构成生物膜的重要物质。

固醇:在细胞的营养、调节、和代谢中具有重要作用。

5、 脂肪的鉴定: 原理:脂肪可以被苏丹Ⅲ染液染成橘黄色。

(在实验中用 50%酒精洗去浮色→显微镜观察→橘黄色脂肪颗粒) 三、蛋白质(细胞中含量最多的有机物) 1、元素组成:除C、H、O、N外,大多数蛋白质还含有S 2、基本组成单位:氨基酸(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约20种) 氨基酸结构通式: 氨基酸的判断: ①同时有氨基和羧基 ②至少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在同一个碳原子上。

(组成蛋白质的20种氨基酸的区别:R基的不同) 3.形成:许多氨基酸分子通过脱水缩合形成肽键(-CO-NH-)相连而成肽链,多条肽链盘曲折叠形成有具有一 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 二肽:由2个氨基酸分子组成的肽链。

多肽:由n(n≥3)个氨基酸分子以肽键相连形成的肽链。

蛋白质结构的多样性的原因:组成蛋白质多肽链的氨基酸 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的不同; ... 构成蛋白质的多肽链 的 数目 、空间结构不同 ... 4.计算: 一个蛋白质分子中肽键数(脱去的水分子数)=氨基酸数 - 肽链条数。

一个蛋白质分子中至少 含有氨基数(或羧基数)=肽链条数 .. 5.功能: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注意有关蛋白质的功能及举例)6.蛋白质鉴定: 原理: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的颜色反应 四、核酸 1、元素组成:由C、H、O、N、P 5种元素构成2 江 苏 小 高 考 生 物 复 习 知 识 点 总 结2、基本单位:核苷酸(由1分子磷酸+1分子五碳糖+1分子含氮碱基组成) 1分子磷酸 脱氧核苷酸 1分子脱氧核糖 (4种) 1分子含氮碱基(A、T、G、C) 1分子磷酸 核糖核苷酸 1分子核糖 (4种) 1分子含氮碱基(A、U、G、C) 3、 种类: 脱氧核糖核酸 (DNA) 和 核糖核酸 (RNA) 种类 英文缩写 基本组成单位 存在场所 脱氧核糖核酸 核糖核酸 DNA RNA 脱氧核苷酸(4 种) 核糖核苷酸(4 种) 主要在细胞核中 (在叶绿体和线粒体中有少量存在) 主要存在细胞质中4、生理功能:储存遗传信息,控制蛋白质的合成。

(原核、真核生物遗传物质都是 D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 DNA 或 RNA。

)第三章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第一节 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细胞 一、细胞学说的建立和发展 ? 创立细胞学说的科学家是德国的施莱登和施旺。施旺、施莱登提出“一切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的基本单位” 。

? 在此基础上德国的魏尔肖w88网址出:“细胞只能来自细胞”,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这 被认为是对细胞学说的重要补充。

二、光学显微镜的使用 1、方法: 先对光:一转转换器;二转聚光器;三转反光镜 再观察:一放标本孔中央;二降物镜片上方;三升镜筒仔细看 2、注意: (1)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 (2)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目镜越短,放大倍数越大;“物镜—玻片标本”越短,放大倍数越大 (3)物像与实际材料上下、左右都是颠倒的 (4)高倍物镜使用顺序: 低倍镜→标本移至中央→高倍镜→大光圈,凹面镜→细准焦螺旋 第二节 细胞的类型和结构 一、细胞的类型 原核细胞:没有典型的细胞核,无核膜和核仁。如细菌、蓝藻、放线菌等原核生物的细胞。

真核细胞:有核膜包被的明显的细胞核。如动物、植物和真菌(酵母菌、霉菌、食用菌)等真核生物的细胞。

二、细胞的结构 1.细胞膜 (1)组成:主要为磷脂双分子层(基本骨架)和蛋白质,另有糖蛋白(在膜的外侧) 。

(2)结构特点: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原因:磷脂和蛋白质的运动) ; 功能特点:具有选择通透性。

(3)功能:保护和控制物质进出,细胞识别(与细胞膜上糖蛋白有关) 2.细胞壁:主要成分是纤维素,有支持和保护功能。

3.细胞质:细胞质基质和细胞器 (1)细胞质基质:为代谢提供场所和物质和一定的环境条件,影响细胞的形状、分裂、运动及细胞器的转运等。

(2)细胞器: ? 线粒体(双层膜) :内膜向内突起形成“嵴”,细胞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第二、三阶段) ,含少量 DNA。3 江 苏 小 高 考 生 物 复 习 知 识 点 总 结? ? ? ? ? ? 叶绿体(双层膜) :只存在于植物的绿色细胞中。类囊体上有色素,类囊体和基质中含有与光合作用有关 的酶,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含少量的 DNA。

内质网(单层膜) :是有机物的合成“车间”,蛋白质运输的通道。

高尔基体(单层膜) :动物细胞中与分泌物的形成有关,植物中与有丝分裂细胞壁的形成有关。

液泡(单层膜) :泡状结构,成熟的植物有大液泡。功能:贮藏(营养、色素等) 、保持细胞形态,调节渗 透吸水。

核糖体(无膜结构) :合成蛋白质的场所。

中心体(无膜结构) :由垂直的两个中心粒构成,与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有关。小结: ★ 双层膜的细胞器:线粒体、叶绿体 ★ 单层膜的细胞器:内质网、高尔基体、液泡 ★非膜的细胞器:核糖体、中心体; ★ 含有少量DNA的细胞器:线粒体、叶绿体 ★ 含有色素的细胞器:叶绿体、液泡 ★动、植物细胞的区别:动物特有中心体;高等植物特有细胞壁、叶绿体、液泡。

4.细胞核 (1)组成:核膜、核仁、染色质 (2)核膜:双层膜,有核孔(细胞核与细胞质之间的物质交换通道,RNA、蛋白质等大分子进出必须通过核孔。

) (3)核仁:在细胞有丝分裂中周期性的消失(前期)和重建(末期) ,核糖体中的RNA来自核仁。

(4)染色质: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 染色质和染色体的关系:细胞中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两种表现形态 (5)功能:是遗传物质DNA的储存和复制的主要场所,是细胞遗传特性和细胞代谢活动的控制中心。

(6)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根本区别:是否具有成形的细胞核(是否具有核膜) 5.生物膜系统:在真核细胞中,细胞膜、核膜以及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等由膜围绕而成的细胞器,在 结构和功能上紧密联系形成的统一整体的结构体系。在细胞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物质运输、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 方面,生物系统也发挥重要的作用。

6.细胞的完整性:细胞只有保持以上结构完整性,才能完成各种生命活动。

第三节 物质的跨膜运输 一、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1、小分子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方式 被 动 运 输 简单 扩散 易化 扩散 主动 运输 浓度 高→低 高→低 载体 × √ 能量 × × 举例 意义 O2、CO2、水、乙醇、 只能从高到低被动地吸 甘油、脂肪酸 收或排出物质 葡萄糖进入红细胞 各种离子, 小肠吸收葡 萄糖、氨基酸,肾小管 重吸收葡萄糖 一般从低到高主动 地吸 收或排出物质,以满足 生命活动的需要。低→高√√2、大分子和颗粒性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大分子和颗粒性物质通过内吞作用进入细胞,通过外排作用向外分泌物质。

二、实验: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 实验原理: 原生质层(细胞膜、液泡膜、两层膜之间细胞质)相当于半透膜, ? 当外界溶液的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将失水,原生质层和细胞壁都会收缩,但原生质层伸缩性比细 胞壁大,所以原生质层就会与细胞壁分开,发生“质壁分离” 。

? 反之,当外界溶液的浓度小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将吸水, 原生质层会慢慢恢复原来状态,使细胞发生“质4 江 苏 小 高 考 生 物 复 习 知 识 点 总 结壁分离复原”。第四章 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第一节 ATP和酶 一、ATP 1、功能:ATP是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 注:生命活动的主要 的能源物质是糖类(葡萄糖) ; .. 生命活动的储备 能源物质是 脂肪 。

.. 生命活动的根本 能量来源是太阳能。

.. 2、结构: 中文名:腺嘌呤核苷三磷酸(三磷酸腺苷) 构成:腺嘌呤—核糖—磷酸基团~磷酸基团~磷酸基团 简式: A-P~P~P (A :腺嘌呤核苷; T :3; P:磷酸基团; ~ : 高能磷酸键,第二个高能磷酸键相当脆弱,水解时容易断裂) 3、ATP与ADP的相互转化: 酶 ATP ADP+Pi+能量 注: (1)向右:表示 ATP 水解,所释放的能量用于各种需要能量的生命活动。

向左:表示 ATP 合成,所需的能量来源于生物化学反应释放的能量。

(在人和动物体内,来自细胞呼吸;绿色植物体内则来自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 (2)ATP能作为直接能源物质的原因是细胞中ATP与ADP循环转变,且十分迅速。

二、酶 1、概念:酶通常是指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活性的一类特殊的蛋白质,又称为生物催化剂。

(少数核酸也具 有生物催化作用,它们被称为“核酶”)。

2、特性: 催化性、高效性、特异性 3、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 (1)PH: 在最适 pH 下,酶的活性最高,pH 值偏高或偏低酶的活性都会明显降低。

(PH 过高或过低,酶活性丧失) (2) 温度: 在最适温度下酶的活性最高, 温度偏高或偏低酶的活性都会明显降低。

(温 度过低,酶活性降低;温度过高,酶活性丧失) 另外:还受酶的浓度、底物浓度、产物浓度的影响。

第二节光合作用 一、光合作用的发现 ? 1940 美国,鲁宾和卡门(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 :光合作用释放的氧全部来自参加反应的水。

(糖类中的 氢也来自水) 。

? 1948 美国,梅尔文·卡尔文:用标 14C 标记的 CO2 追踪了光合作用过程中碳元素的行踪,进一步了解到光 合作用中复杂的化学反应。

二、实验:提取和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 1、原理: 叶绿体中的色素能溶解于有机溶剂(如丙酮、酒精等) 。

叶绿体中的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快;反之则慢。

3、方法步骤: (1)提取绿叶中色素:称取绿叶 5g→剪碎置于研钵→放入少许 SiO2 和 CaCO3→加入 10mL 丙酮→充分研磨→过 滤→收集滤液(试管口用面塞塞严)5 江 苏 小 高 考 生 物 复 习 知 识 点 总 结(2)制备滤纸条: (3)画滤液细线: (4)分离色素:滤纸条轻轻插入盛有层析液的小烧杯中,用培养皿盖住小烧杯。

4、结果分析:色素在滤纸条上的分布如下图: (橙黄色) (黄 色) (蓝绿色) (黄绿色) 最快(溶解度最大) 最宽(最多) 最慢(溶解度最小)5、注意: ? 丙酮的用途是提取(溶解)叶绿体中的色素, ? 层析液的的用途是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 ? 石英砂的作用是为了研磨充分, ? 碳酸钙的作用是防止研磨时叶绿体中的色素受到破坏; ? 分离色素时,层析液不能没及滤液细线的原因是滤液细线上的色素会溶解到层析液中; 5、色素的位置和功能 叶绿体中的色素存在于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

叶绿素 a 和叶绿素 b 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 胡萝卜素和叶黄素主要吸收蓝紫光及保护叶绿素免受强光伤害的作用。

Mg 是构成叶绿素分子必需的元素。

三、光合作用 1、概念: 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2、过程: (1)光反应 条件:有光 、色素、酶 场所:叶绿体类囊体薄膜 过程:① 水的光解: ② ATP 的合成: (2)暗反应 条件:有光和无光 、酶 过程:①CO2 的固定: 3、总反应式: 光能 (CH2O)+ O2 叶绿体 4、实质:把无机物转变成有机物,把光能转变成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四、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光照强度、CO2浓度、温度等 (1)光照强度:在一定的光照强度范围内 ,光合作用的速率随着光 .......... 加快。

(2)CO2 浓度:在一定浓度范围内 ,光合作用速率随着 CO2 浓度的增 .......6(光能→ATP 中活跃的化学能) 场所:叶绿体基质 ② C3 的还原:(ATP 中活跃的化学能→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CO2 + H2O照强度的增加而 加而加快。 江 苏 小 高 考 生 物 复 习 知 识 点 总 结(3)温度:光合作用只能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进行,在最适温度时, 最快,高于或低于最适温度,光合作用速率下降。

光合作用速率 五、农业生产中提高光能利用率采取的方法: 延长光照时间 如:补充人工光照、多季种植(轮作) 增加光照面积 如:合理密植、套种(间作) 光照强弱的控制:阳生植物(强光) ,阴生植物(弱光) 增强光合作用效率 适当提高CO2浓度:施农家肥 适当提高白天温度(降低夜间温度) 必需矿质元素的供应 第三节 细胞呼吸 一、细胞呼吸的概念: 细胞呼吸主要是指糖类、 脂质和蛋白质等有机物在活细胞内氧化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或分解为一些不彻底的 氧化产物,且伴随着能量释放的过程。

二、细胞呼吸的类型:包括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一)有氧呼吸 1、概念: 有氧呼吸是指活细胞在有氧气的参与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某些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出二氧化碳 和水,同时释放大量能量的过程。

2、过程:三个阶段 ① C6H12O6 酶 酶 酶 2丙酮酸 + [H](少)+ 能量(少) CO2 + [H] + 能量(少) H2O + 能量(大量) 细胞质基质 线粒体 线粒体② 丙酮酸 + H2O ③ [H] + O2(注:3个阶段的各个化学反应是由不同的酶来催化的) 3、总反应式: C6H12O6 + 6H2O + 6O2 酶 6CO2 + 12H2O + 能量 4、意义:是大多数生物特别是人和高等动植物获得能量的主要途径 (二)无氧呼吸 1、概念: 无氧呼吸是指细胞在无氧条件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分解成乙醇和二氧化碳或乳酸, 同时 释放少量能量的过程。

2、过程:二个阶段 ①:与有氧呼吸第一阶段完全相同 ② 丙酮酸 酶 C2H5OH(酒精)+CO2 (高等植物、酵母菌等) 或 丙酮酸 3、总反应式: C6H12O6 C6H12O6 酶 酶 2C2H5OH(酒精)+2CO2+能量 2C3H6O3(乳酸)+能量 酶 C3H6O3(乳酸) (动物和人) 细胞质基质 细胞质基质4、意义: ? 高等植物在水淹的情况下,可以进行短暂的无氧呼吸,将葡萄糖分解为酒精和二氧化碳,释放出能量以适应 缺氧环境条件。

(酒精会毒害根细胞,产生烂根现象) ? 人在剧烈运动时, 需要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消耗大量的能量, 肌肉细胞则以无氧呼吸的方式将葡萄糖分解为7 江 苏 小 高 考 生 物 复 习 知 识 点 总 结乳酸,释放出一定能量,满足人体的需要。

三、细胞呼吸的意义 为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其中间产物还是各种有机物之间转化的枢纽。

四、应用: 1、水稻生产中适时的露田和晒田可以改善土壤通气条件,增强水稻根系的细胞呼吸作用。

2、储存粮食时,要注意降低温度和保持干燥,抑制细胞呼吸。

3、果蔬保鲜时,采用降低氧浓度、充氮气或降低温度等方法,抑制细胞呼吸,注意要保持一定的湿度。

五、实验: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1、实验原理: 酵母菌是一种单细胞真菌,在有氧和无氧的条件下都能生存。在无氧或缺氧的条件下能进行无氧呼吸,在 氧气充裕的条件下能进行有氧呼吸,因此便于用来研究细胞的呼吸方式。

在探究活动中,需要设计和进行对比实验,分析有氧条件下和无氧条件酵母菌细胞的呼吸情况。

CO2 可以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也可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

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与乙醇发生化学反应,变成绿色。第五章 细胞的增殖、分化、衰老和凋亡第一节 细胞增殖 一、细胞增殖的意义: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生殖和遗传的基础 三、有丝分裂: 1、细胞周期: 从一次细胞分裂结束开始,直到下一次细胞分裂结束为止,称为一个细胞周期 注:①连续分裂的细胞才具有细胞周期; ②间期在前,分裂期在后; ③间期长,分裂期短;④不同生物或同一生物不同种类的细胞,细胞周期长短不一。

2、有丝分裂的过程: ? 动物细胞的有丝分裂 (1)分裂间期:主要完成 DNA 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结果:DNA 分子加倍;染色体数不变(一条染色体含有 2 条染色单体) (2)分裂期 前期:①出现染色体和纺锤体 ②核膜解体、核仁逐渐消失; 中期: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粒都排列在赤道板上; (中期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最清晰) 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并在纺锤体的牵引下分别向细胞两极移动。

末期:①染色体、纺锤体消失 ②核膜、核仁重现(细胞膜内陷) 3、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比较: 动物细胞 不 同 点 前期: 纺锤体的形成方式不同 末期: 细胞质的分裂方式不同 由两组中心粒发出的星射线 构成纺锤体 由细胞膜向内凹陷把亲代细 胞缢裂成两个子细胞 植物细胞 由细胞两极发出的纺锤丝构成 纺锤体 由细胞板形成的细胞壁把亲代 细胞分成两个子细胞4、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 DNA 数目的变化:5、有丝分裂的意义8 江 苏 小 高 考 生 物 复 习 知 识 点 总 结在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一次,分裂结果是染色体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子 细胞具有和亲代细胞相同数目、相同形态的染色体。

这保证了亲代与子代细胞间的遗传性状的稳定性。

6、实验: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 实验原理: 植物体中,有丝分裂常见于根尖、茎尖等分生区细胞。高等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分为分裂间期和分 裂的前期、中期、后期、末期。可以用高倍镜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根据各个时期细胞内染色体(或 染色质)的变化情况,识别该细胞处于有丝分裂的哪个时期。细胞核内的染色体容易被碱性燃料(龙胆紫、醋 酸洋红)着色。

方法步骤: (1)洋葱根尖培养:实验课前 3~4 天,取洋葱一个,放在广口瓶上。瓶内装满清水,洋葱底部接触瓶内水面, 置于温暖处,常换水。待根长 5cm 时,取健壮的根尖制片观察。

(2)装片的制作: ①解离:上午 10 时~下午 2 时(是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的活跃期) ,剪取根尖 2~3mm,立即放入解离液室 温下解离 3~5min,取出。

②漂洗:待根尖酥软后,用镊子取出,在清水中漂洗 10 min。

③染色:根尖用龙胆紫(或醋酸洋红)染色 3~5min。

④制片:用镊子将染过色的根尖取出,置于栽玻片上,加 1 滴清水,弄碎根尖(用镊子尖) ,盖上盖玻片,在 盖玻片上再加一片载玻片,然后用拇指轻轻压载玻片,使细胞分散开来。

(3)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的观察: ①先低倍镜观察:找到分生区细胞(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有的细胞正在分裂) ②再高倍镜观察:找到分生区细胞后,移走低倍镜,换上高倍镜,用细准焦螺旋和反光镜把视野调整清晰。

③观察:找出处于细胞分裂期中期的细胞,再找出前期、后期、末期的细胞。

(根据染色体的变化特点判断各个 时期) 四、无丝分裂 1、特点:在分裂过程中,没有染色体和纺锤体等结构的出现(但有 DNA 的复制) 2、举例:草履虫、蛙的红细胞等。

第二节 细胞分化、衰老和凋亡 一、细胞的分化 1、概念:由同一种类型的细胞经细胞分裂后,逐渐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形成稳定性的差异,产生不同的 细胞类群的过程称为细胞分化。

2、特点:稳定性、持久性 3、细胞分化的原因: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注:细胞分化过程中基因没有改变) 4、细胞分化和细胞分裂的区别: 细胞分裂的结果是:细胞数目的增加; 细胞分化的结果是:细胞种类的增加 二、细胞的全能性 1、植物细胞全能性的概念 指植物体中单个已经分化的细胞在适宜的条件下,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新植株的潜能。

2、植物细胞全能性的原因:植物细胞中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全部遗传物质。

(已分化的动物体细胞的细胞核也具有全能性) 3、细胞全能性实例:胡萝卜根细胞或组织离体培养成新的胡萝卜植株。

4、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三、细胞衰老 1、衰老细胞的特征:9 江 苏 小 高 考 生 物 复 习 知 识 点 总 结①细胞核膨大,核膜皱折,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 ; ②线粒体变大且数目减少(呼吸速率减慢) ; ③细胞内酶的活性降低,代谢速度减慢,增殖能力减退; ④细胞膜通透性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 ⑤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 ⑥细胞内色素沉积,妨碍细胞内物质的交流和传递。

2、决定细胞衰老的主要原因 细胞的增殖能力是有限的,体细胞的衰老是由细胞自身的因素决定的 四、细胞凋亡 1、细胞凋亡的概念:细胞凋亡是细胞的一种重要的生命活动,是一个主动的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程序化自行结 束生命的过程。也称为细胞程序性死亡。

2、细胞凋亡的意义:对生物的个体发育、机体稳定状态的维持等都具有重要作用。

3、细胞凋亡与细胞坏死的区别: ? 细胞凋亡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程序性死亡。

? 细胞坏死是极端的物理、化学因素或严重的病理性刺激引起的细胞损伤和死亡。

第三节 关注癌症 一、细胞癌变原因: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变异 二、致癌因子: 物理致癌因子; 化学致癌因子; 病毒致癌因子 三、癌细胞的特征: 1、能无限增殖。

(原因是没有接触抑制,癌细胞并不因为相互接触而停止分裂) 2、具有浸润性和扩散性。

(原因是细胞膜上糖蛋白等物质的减少,使癌细胞间黏着性下降) 3、能够逃避免疫监视 4、形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 三、我国的肿瘤防治 2、肿瘤的主要治疗方法: 放射治疗(简称放疗)化学治疗(简称化疗)手术切除高二生物学业水平测试必修 2 最后冲刺暨考点过关第二章 减数分裂和有性生殖第一节 减数分裂 一、减数分裂的概念 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形成生殖细胞过程中所特有的细胞分裂方式。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 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连续分裂两次,新产生的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体细胞减少一半。

(注:体细胞主要通过有丝分裂产生,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一次,新产生的细 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

) 二、减数分裂的过程 1、精子的形成过程:精巢(哺乳动物称睾丸) ? 减数第一次分裂 间期:染色体复制(包括 DNA 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

前期: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称联会) ,形成四分体。

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常常发生对等片段的互换。

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排列在赤道板上(两侧) 。

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基因等位分离) ;非同源染色体(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末期:细胞质分裂,形成 2 个子细胞。

? 减数第二次分裂(无同源染色体 ) ......10 江 苏 小 高 考 生 物 复 习 知 识 点 总 结前期:染色体排列散乱。

中期: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粒都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上。

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并分别移向细胞两极。

末期:细胞质分裂,每个细胞形成 2 个子细胞,最终共形成 4 个子细胞。

2、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卵巢 三、精子与卵细胞的形成过程的比较 精子的形成 不 同 点 形成部位 过 程 细胞质分裂 子细胞数 相同点 精巢(哺乳动物称睾丸) 有变形期 均等 4 个精子 卵细胞的形成 卵巢 无变形期 2 次不均等分裂 1 个卵细胞+3 个极体精子和卵细胞中染色体数目都是体细胞的一半四、注意: 1、同源染色体①形态、大小基本相同;②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

2、精原细胞和卵原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因此,它们属于体细胞,通过有丝分裂 的方式增殖,但它们又可以进行减数分裂形成生殖细胞。

3、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 ,原因是同源染色体分离并进入不同的子细胞 。所 ....... ................ 以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无同源染色体 。

...... 4、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 DNA 的变化规律五、受精作用的特点和意义 特点: 受精作用是精子和卵细胞相互识别、融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精子的头部进入卵细胞,尾部留在外 面, 不久精子的细胞核就和卵细胞的细胞核融合, 使受精卵中染色体的数目又恢复到体细胞的数目, 其中有一半来自精子,另一半来自卵细胞。

意义: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具有 重要的作用。

六、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图像辨析步骤: 一看染色体数目:奇数为减Ⅱ(姐妹分家只看一极) 二看有无同源染色体:没有为减Ⅱ(姐妹分家只看一极) 三看同源染色体行为:确定有丝或减Ⅰ 注意:若细胞质为不均等分裂,则为卵原细胞的减Ⅰ或减Ⅱ的后期。

同源染色体分家—减Ⅰ后期 姐妹分家—减Ⅱ后期 第二节 有性生殖 1.概念:有性生殖是由亲代产生有性生殖细胞或配子,经过两性生殖细胞(如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成为 合子(如受精卵) 。再由合子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2.意义:在有性生殖中,由于两性生殖细胞分别来自不同的亲本,因此,由合子发育成的后代就具备了双亲11 江 苏 小 高 考 生 物 复 习 知 识 点 总 结的遗传特性,具有更强的生活能力和变异性,这对于生物的生存和进化具有重要意义。第三章 遗传和染色体第一节 基因的分离定律 一、相对性状 性状:生物体所表现出来的的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或行为方式等。

相对性状:同一种生物的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二、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相关概念 1、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 显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F1 表现出来的性状。

隐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F1 没有表现出来的性状。

附:性状分离:在杂种后代中出现不同于亲本性状的现象) 2、显性基因与隐性基因 显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

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

附:基因:控制性状的遗传因子( DNA 分子上有遗传效应的片段 P68) 等位基因:决定 1 对相对性状的两个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相同位置上)。

3、纯合子与杂合子 纯合子:由相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能稳定的遗传,不发生性状分离): 显性纯合子(如 AA 的个体) 隐性纯合子(如 aa 的个体) 杂合子:由不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不能稳定的遗传,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 4、表现型与基因型 表现型:指生物个体实际表现出来的性状。

基因型: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关系:基因型+环境 → 表现型) 5、 杂交与自交 杂交:基因型不同的生物体间相互交配的过程。

自交:基因型相同的生物体间相互交配的过程。(指植物体中自花传粉和雌雄异花植物的同株受粉) 附:测交:让 F1 与隐性纯合子杂交。(可用来测定 F1 的基因型,属于杂交) 三、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 在减 I 分裂后期,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

五、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 正确地选用试验材料;分析方法科学;(单因子→多因子) 应用统计学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科学地设计了试验的程序。

第二节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一、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 在减 I 分裂后期,非等位基因随着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而自由组合。

(注意:非等位基因要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才满足自由组合定律) 附:杂交育种 方法:杂交 原理:基因重组 优缺点:方法简便,但要较长年限选择才可获得。

四、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 1、XY 型性别决定方式: ? 染色体组成(n 对) : 雄性:n-1 对常染色体 + XY 雌性:n-1 对常染色体 + XX12 江 苏 小 高 考 生 物 复 习 知 识 点 总 结? 性比:一般 1 : 1 ? 常见生物:全部哺乳动物、大多雌雄异体的植物,多数昆虫、一些鱼类和两栖类。

2、伴性遗传基因型的写法 先写出性染色体,男性 XY,女性 XX,再在 X 染色体的右上角写上基因(Y 上不写) 3、三种伴性遗传的特点: (1)伴 X 隐性遗传的特点: ① 男 > 女 ② 隔代遗传(交叉遗传) ③ 母病子必病,女病父必病 (2)伴 X 显性遗传的特点: ① 女>男 ② 连续发病 ③ 父病女必病,子病母必病 (3)伴 Y 遗传的特点: ①男病女不病 ②父→子→孙 4、家族系谱图中遗传病遗传方式的快速判断 无中生有为隐性→病女父或子正常为常隐 有中生无为显性→病男母或女正常为常显 附:常见遗传病类型(要记住 ) : ... 伴 X 隐:色盲、血友病 伴 X 显:抗维生素 D 佝偻病 常隐:先天性聋哑、白化病 常显:多(并)指 第三节 染色体变异及其应用 一、染色体结构变异: 实例:猫叫综合征(5 号染色体部分缺失) 类型:缺失、重复、倒位、易位(看书 图并理解 ) ..P43 . . . .... 二、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1、类型 ? 个别染色体增加或减少: 实例:21 三体综合征(多 1 条 21 号染色体) ? 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增加或减少: 实例:三倍体无子西瓜 2、染色体组: (1)概念:二倍体生物配子中所具有的全部染色体组成一个染色体组。

(2)特点:①一个染色体组中无同源染色体,形态和功能各不相同; ②一个染色体组携带着控制生物生长的全部遗传信息。

(3)染色体组数的判断: ① 染色体组数= 细胞中任意一种染色体条数 例 1:以下各图中,各有几个染色体组?答案:3 2 5 1 4 ② 染色体组数= 基因型中控制同一性状的基因个数 例 2:以下基因型,所代表的生物染色体组数分别是多少?13 江 苏 小 高 考 生 物 复 习 知 识 点 总 结(1)Aa ______ (2)AaBb ____(3)AAa _____ (4)AaaBbb ____(5)AAAaBBbb ____ (6)ABCD ______ 答案:2 2 3 3 4 1 3、单倍体、二倍体和多倍体 由配子发育成的个体叫单倍体。

有受精卵发育成的个体,体细胞中含几个染色体组就叫几倍体,如含两个染色体组就叫二倍体,含三个染 色体组就叫三倍体,以此类推。体细胞中含三个或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个体叫多倍体。

三、染色体变异在育种上的应用 1、多倍体育种: 方法: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原理: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导致染色体不分离,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 原理:染色体变异 实例:三倍体无子西瓜的培育;优缺点:培育出的植物器官大,产量高,营养丰富,但结实率低,成熟迟。

2、单倍体育种: 方法:花粉(药)离体培养 原理:染色体变异 优缺点:后代都是纯合子,明显缩短育种年限,但技术较复杂。

附:育种方法小结 诱变育种 用射线、激光、 化 学 药 品 等 处理 生 物 基因突变 杂交育种 杂交 多倍体育种 单倍体育种方法用秋水仙素处 花药(粉)离体培养 理萌发的种子或幼 人工诱导染色体加 苗 倍 染色体变异 染色体变异原理基因重组加速育种进程, 方法简便,但 器官较大,营养 明显缩短育种年 大 幅 度 地 改 良 某 些 要 较 长 年 限 选 择 物质含量高, 但结实 限,但技术较复杂。

优缺点 性状, 但有利变异个 才可获得纯合子。率低,成熟迟。

体少。第四章 遗传的分子基础第一节 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 一、1928 年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1、肺炎双球菌有两种类型类型: ? S 型细菌:菌落光滑,菌体有夹膜,有毒性 R 型细菌:菌落粗糙,菌体无夹膜,无毒性 2、实验过程(看书) 3、 推论(格里菲思) :在第四组实验中,已经被加热杀死 S 型细菌中,必然含有某种促成这一转化的活性物 质—“转化因子”。

二、1944 年艾弗里的实验: 1、实验过程: 2、实验证明:DNA 才是 R 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

(即:DNA 是遗传物质,蛋白质等不是遗传物质) 三、1952 年郝尔希和蔡斯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1、T2 噬菌体机构和元素组成:14 江 苏 小 高 考 生 物 复 习 知 识 点 总 结2、实验过程(看书) 3、实验结论:子代噬菌体的各种性状是通过亲代的 DNA 遗传的。

(即:DNA 是遗传物质) 四、1956 年烟草花叶病毒感染烟草实验证明:在只有 RNA 的病毒中,RNA 是遗传物质。

五、小结: 细胞生物(真核、原核) 核酸 遗传物质 DNA 和 RNA DNA 非细胞生物(病毒) DNA DNA RNA RNA因为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 DNA,所以 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第二节 DNA 的结构和 DNA 的复制: 一、DNA 的结构 1、DNA 的组成元素:C、H、O、N、P 2、DNA 的基本单位:脱氧核糖核苷酸(4 种) 3、DNA 的结构: ①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链盘旋成双螺旋结构。

②外侧: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基本骨架。

内侧:由氢键相连的碱基对组成。

③碱基配对有一定规律: A = T;G ≡ C。

(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4、DNA 的特性: ①多样性:碱基对的排列顺序是千变万化的。

(排列种数:4 (n 为碱基对对数 ) .. ②特异性:每个特定 DNA 分子的碱基排列顺序是特定的。

5、DNA 的功能:携带遗传信息(DNA 分子中碱基对的排列顺序代表遗传信息) 。

6、与 DNA 有关的计算: 在双链 DNA 分子中: ① A=T、G=C ②任意两个非互补的碱基之和相等;且等于全部碱基和的一半 例:A+G = A+C = T+G = T+C = 1/2 全部碱基 二、DNA 的复制 1、概念:以亲代 DNA 分子两条链为模板,合成子代 DNA 的过程 2、时间:有丝分裂间期和减Ⅰ前的间期 3、场所:主要在细胞核 4、过程: (看书)①解旋 ②合成子链 ③子、母链盘绕形成子代 DNA 分子 5、特点: 半保留复制 6、原则: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7、条件: ①模板:亲代 DNA 分子的两条链 ②原料:4 种游离的脱氧核糖核苷酸 ③能量:ATP15n 江 苏 小 高 考 生 物 复 习 知 识 点 总 结④ 酶:解旋酶、DNA 聚合酶等 8、DNA 能精确复制的原因: ①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为复制提供了精确的模板; ②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保证复制能够准确进行。

9、意义: DNA 分子复制,使遗传信息从亲代传递给子代,从而确保了遗传信息的连续性。

10、与 DNA 复制有关的计算: n 复制出 DNA 数 =2 (n 为复制次数) 含亲代链的 DNA 数 =2 第三节 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 一、RNA 的结构: 1、组成元素:C、H、O、N、P 2、基本单位:核糖核苷酸(4 种) 3、结构:一般为单链 二、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 DNA 片段。主要在染色体上 三、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 1、转录: (1)概念:在细胞核中,以 DNA 的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 RNA 的过程。

(注:叶绿体、 线粒体也有转录) (2)过程(看书) (3)条件:模板:DNA 的一条链(模板链) 原料:4 种核糖核苷酸 能量:ATP 酶:解旋酶、RNA 聚合酶等 (4)原则: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U、T—A、G—C、C—G) (5)产物:信使 RNA(mRNA) 、核糖体 RNA(rRNA) 、转运 RNA(tRNA) 2、翻译: (1)概念:游离在细胞质中的各种氨基酸,以 mRNA 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

(密 码子: mRNA 上决定一个氨基酸的 3 个相邻的碱基,叫做一个“遗传密码子”。

) (2)过程: (看书) (3)条件:模板:mRNA 原料:氨基酸(20 种) 能量:ATP 酶:多种酶 搬运工具:tRNA 装配机器:核糖体 (4)原则: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5) 产物: 多肽链 3、与基因表达有关的计算 基因中碱基数:mRNA 分子中碱基数:氨基酸数 = 6:3:1 四、基因对性状的控制 1、中心法则2、基因控制性状的方式: (1)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 (2)通过控制蛋白质结构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16 江 苏 小 高 考 生 物 复 习 知 识 点 总 结五、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 计划:完成人体 24 条染色体上的全部基因的遗传作图、物理作图、和全部碱基的序列测定。

意义:可以清楚的认识人类基因的组成、结构、功能极其相互关系,对于人类疾病的诊治和预防具有重要 的意义 第四节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一、生物变异的类型 ? 不可遗传的变异(仅由环境变化引起) ? 可遗传的变异(由遗传物质的变化引起) 基因突变 基因重组 染色体变异 二、可遗传的变异 (一)基因突变 1、概念:是指 DNA 分子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等变化。

例如: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 直接原因:组成血红蛋白的一条肽链上的氨基酸发生改变(谷氨酸→缬氨酸) ? 根本原因:DNA 模板链上的碱基发生改变(CTT→CAT) 2、原因:物理因素:X 射线、激光等; 化学因素:亚硝酸盐,碱基类似物等; 生物因素:病毒、细菌等。

3、特点: ①发生频率低: ②方向不确定(一般有害) ③随机发生 基因突变可以发生在生物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 基因突变可以发生在细胞内的不同的 DNA 分子上或同一 DNA 分子的不同部位上。

④普遍存在 4、结果:使一个基因变成它的等位基因。

5、时间:细胞分裂间期(DNA 复制时期) 6、应用——诱变育种 ①方法:用射线、激光、化学药品等处理生物。

②原理:基因突变 ③实例:高产青霉菌株的获得 ④优缺点:加速育种进程,大幅度地改良某些性状,但有利变异个体少。

7、意义: ①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②为生物的进化提供了原始材料;③是形成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基因重组 1、概念:是指生物体在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重新组合的过程。

2、种类: ①基因的自由组合:减数分裂(减Ⅰ后期)形成配子时,随着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位于这些染色体上的 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组合的结果可能产生与亲代基因型不同的个体。

②基因的交叉互换:减Ⅰ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等位基因的交换。结果是导致染 色单体上基因的重组,组合的结果可能产生与亲代基因型不同的个体。

3、结果:产生新的基因型 4、应用(育种):杂交育种(见前面笔记) 5、意义: ①为生物的变异提供了丰富的来源;②为生物的进化提供材料;③是形成生物体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之一17 江 苏 小 高 考 生 物 复 习 知 识 点 总 结(三)染色体变异(见第三章 第三节) 第五节 关注人类遗传病 一、人类遗传病与先天性疾病区别: ? 遗传病: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疾病。

(可以生来就有,也可以后天发生) ? 先天性疾病:生来就有的疾病。

(不一定是遗传病) 二、人类遗传病产生的原因:人类遗传病是由于遗传物质的改变而引起的人类疾病 三、人类遗传病类型 (一)单基因遗传病 1、概念: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

3、类型: 显性遗传病 伴X显:抗维生素D佝偻病 常显:多指、并指、软骨发育不全 隐性遗传病 伴X隐:色盲、血友病 常隐:先天性聋哑、白化病、镰刀型细胞贫血症、黑尿症、苯丙酮尿症 (二)多基因遗传病 1、概念:由多对等位基因控制的人类遗传病。

2、常见类型:腭裂、无脑儿、原发性高血压、青少年型糖尿病等。

(三)染色体异常遗传病(简称染色体病) 1、概念:染色体异常引起的遗传病。(包括数目异常和结构异常) 2、类型: 常染色体遗传病 结构异常:猫叫综合征 数目异常:21 三体综合征(先天智力障碍) 性染色体遗传病:性腺发育不全综合征(XO 型,患者缺少一条 X 染色体) 四、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 1、禁止近亲结婚:每个人都可能携带 5-6 个不同的隐性致病基因,在近亲结婚的情况下,双方从共同祖先那 里继承同一种致病基因的机会大大增加。

2、遗传咨询: 3、产前诊断: 五、实验: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第五章 生物的进化第一节 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 三、现代达尔文主义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要点 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自然选择决定进化方向 突变、选择和隔离是物种形成和生物进化的机制 (一)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1、种群: 概念: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称为种群。

特点:不仅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而且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2、种群基因库:一个种群的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构成了该种群的基因库 3、基因(型)频率的计算: ①按定义计算: ②某个等位基因的频率 = 它的纯合子的频率 + ?杂合子频率 (二)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三)自然选择决定进化方向: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18 江 苏 小 高 考 生 物 复 习 知 识 点 总 结方向不断进化。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四)突变、选择和隔离是物种形成和生物进化的机制 1、物种:指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地域,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特征,而且自然状态下能相互交配并能 生殖出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

2、隔离: 地理隔离:同一种生物由于地理上的障碍而分成不同的种群,使得种群间不能发生基因交流的现象。

生殖隔离:指不同种群的个体不能自由交配或交配后产生不可育的后代。

3、物种的形成: ⑴物种形成的常见方式:地理隔离(长期)→生殖隔离 ⑵物种形成的标志:生殖隔离 ⑶物种形成的 3 个环节: ? 可遗传的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 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 ? 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第二节 生物进化和生物多样性 一、生物进化的基本历程 1、地球上的生物是从单细胞到多细胞,从简单到复杂,从水生到陆生,从低级到高级逐渐进化而来的。

2、真核细胞出现后,出现了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从而出现了有性生殖,使由于基因重组产生的变异量大大 增加,所以生物进化的速度大大加快。

二、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1、生物多样性与生物进化的关系是:生物多样性产生的原因是生物不断进化的结果;而生物多样性的产生又 加速了生物的进化。

2、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高二生物学业水平测试必修 3 最后冲刺暨考点过关第二章 生物个体的稳态第一节 人体的稳态 一、稳态的生理意义 1、内环境: (1)单细胞生物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转换,而人体细胞必须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 和能量交换。

(2)内环境的组成: 细胞内液 体液 血浆细胞外液 组织液 (内环境) 淋巴 (3)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2、稳态19 江 苏 小 高 考 生 物 复 习 知 识 点 总 结(1)概念: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还包括免疫调节)的调节下,机体会对内环境的各种变化做出相应 的调整,使得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酸碱度及各种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

(2)意义:维持内环境在一定范围内的稳态是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3)调节机制——反馈调节 二、体温调节 1、体温的概念:指人身体内部的平均温度。

2、体温的测量部位:直肠、口腔、腋窝 3、体温相对恒定的原因: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的共同调节下,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 结果。

产热器官:主要是肝脏和骨骼肌(另还有立毛肌) 散热器官:皮肤(与皮肤中血管、汗腺的活动有关) 4、体温调节过程: (1) 寒冷环境→冷觉感受器(皮肤中)→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产热器官产热增加:骨骼肌、肝脏、立毛肌产热增加,另肾上腺激素分泌增加 散热器官散热减少:皮肤血管收缩、汗腺分泌汗液减少 →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2) 炎热环境→温觉感受器(皮肤中)→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散热器官散热增加:皮肤血管舒张、汗液分泌增多 产热器官产热减少:骨骼肌、肝脏、立毛肌产热减少 →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5、体温恒定的意义:是人体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需条件,主要通过对酶的活性的调节体现 三、水平衡的调节 1、水的来源和去路:人体内水的主要来源是饮食、另有少部分来自物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水。水分的排出主 要通过泌尿系统,其次皮肤、肺和大肠也能排出部分水。人体的主要排泄器官是肾,其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是肾单位。

2、调节水平衡的激素:抗利尿激素 它是由下丘脑产生,由垂体释放,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从而使排尿量减少。

3、水平衡调节的过程: (负反馈) 小结:水平衡的调节主要是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下,通过肾脏完成。

五、血糖调节 1、血糖的含义:血浆中的葡萄糖(正常人空腹时浓度:3.9-6.1mmol/L) 2、血糖的来源和去路:3、调节血糖的激素: (1)胰岛素: (降血糖) 分泌部位:胰岛 B 细胞 作用机理: ①抑制肝糖元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②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并在组织细胞内氧化分解、合成糖元、转变成脂肪酸等非糖物质。

(抑制 2 个来 源,促进 3 个去路) (2)胰高血糖素: (升血糖) 分泌部位:胰岛 A 细胞 作用机理:促进肝糖元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促进 2 个来源)20 江 苏 小 高 考 生 物 复 习 知 识 点 总 结4、血糖平衡的调节: (负反馈) 血糖升高→胰岛 B 细胞分泌胰岛素→血糖降低(同时胰高血糖素分泌减少) 血糖降低→胰岛 A 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血糖升高(同时胰岛素分泌减少) 5、血糖不平衡:过低—低血糖病;过高—糖尿病 6、糖尿病 病因:胰岛 B 细胞受损,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 症状: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减少(三多一少) 防治:调节控制饮食、口服降低血糖的药物、注射胰岛素 检测:斐林试剂、尿糖试纸 六、免疫对人体稳态的维持 1、 免疫系统的组成: 免疫器官:扁桃体、胸腺、脾、淋巴结、骨髓等 淋巴细胞:B 淋巴细胞、T 淋巴细胞 免疫细胞 巨噬细胞 树突状细胞 免疫分子:抗体、细胞因子、补体 2、 免疫类型: 非特异性免疫(先天性的,对各种病原体有防疫作用) 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及其分泌物等。

第二道防线:吞噬作用、抗菌蛋白和炎症反应。

特异性免疫(后天性的,对某种病原体有抵抗力)——第三道防线 3、特异性免疫 (1)发挥主要作用的细胞:是 B 淋巴细胞和 T 淋巴细胞,都起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造血干细胞在骨髓 中发育为 B 淋巴细胞,在胸腺中发育为 T 淋巴细胞。

(2)类型: 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 ? 体液免疫:由 B 淋巴细胞产生抗体实现免疫效应的免疫方式。(同样的抗原再次入侵时能迅速增殖分化成大量的效应 B 细胞)?细胞免疫:通过 T 淋巴细胞和细胞因子发挥免疫效应的免疫方式(同样的抗原再次入侵时能迅速增殖分化成大量的效应 T 细胞)(浆细胞)5、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区别: 共同点:针对某种抗原,属于特异性免疫 区别 作用对象 作用方式 体液免疫 抗原 效应 B 细胞产生的抗体与 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 细胞免疫 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即靶细胞) 1、 效应 T 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 2、 效应 T 细胞释放细胞因子增强免疫细胞的效应6、艾滋病: (1)病的名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简称 AIDS) (2)病原体名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简称 HIV) ,其遗传物质是 2 条单链 RNA21 江 苏 小 高 考 生 物 复 习 知 识 点 总 结(3)发病机理:HIV 病毒进入人体后,主要攻击 T 淋巴细胞,使人的免疫系统瘫痪 (4)传播途径:血液传播、性接触传播、母婴传播 第二节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一、人体的神经调节 1、神经调节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神经元。

2、反射:是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 律性应答。

3、反射弧:是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和功能单位。

感受器:感觉神经末稍和与之相连的各种特化结构,感受刺激产生兴奋 传入神经 组成 神经中枢:在脑和脊髓的灰质中,功能相同的神经元细胞体汇集在一起构成 传出神经 效应器:运动神经末稍与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4、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1) 兴奋: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 活跃状态的过程。

(2) 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

(3) 兴奋的传导过程:静息状态时,细胞膜电位外正内负→受到刺激,兴奋状态时,细胞膜电位为外负内正 →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形成局部电流(膜外:未兴奋部位→兴奋部位;膜内:兴 奋部位→未兴奋部位)→兴奋向未兴奋部位传导 (4) 兴奋的传导的方向:双向 5、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 1)传递结构: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就 是通过突 触实现的,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 ( 2)传递过程:突触前膜(电 信号)→突 触间隙(化 学信号)→突触后膜(电信号) (3)传递方向:单向 原因是神经递质只存在于 突触小体 的突触小 泡 内,所以只能是上个神经元的 轴突 → 下个神经元 的细胞体 或树突 ,因此神经元之间兴奋 的传递是单 向的。

(4)结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

6、 人脑的高级功能 (1)人脑的组成及功能: 大脑: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结 构基础。其上由语言、听觉、视觉、运动等高级中枢 小脑:是重要的运动调节中枢,维持身体平衡 脑干:有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如呼吸中枢 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渗透压感受器、是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总枢纽 (2)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 语言中枢的位置和功能: 书写性语言中枢→失写症(能听、说、读,不能写) 运动性语言中枢→运动性失语症(能听、读、写,不能说) 听觉性语言中枢→听觉性失语症(能说、写、读,不能听) 视觉性语言中枢→失读症(能听、说、写,不能读) 二、人体的激素调节22 江 苏 小 高 考 生 物 复 习 知 识 点 总 结1、体液调节中,激素调节起主要作用。

2、人体主要激素及其作用激素分 泌部位 下丘脑 抗利尿激素 多种促激素释放激素 (如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垂体 生长激素 多种促激素 (如促甲状腺激素) 甲状腺 甲状腺激素 (含 I) 促进代谢活动;促进生长发育(包括中枢神经系统 的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过多:患甲亢 。患者血压升高、心搏加快、多汗、 情绪激动、眼球突出等。

不足:神经系统、生殖器官发育受影响(婴儿时缺乏 会患呆小症) 缺碘:患甲状腺肿,俗称“大脖子病” 胸腺 肾上腺 胰岛 卵巢 睾丸 胸腺激素 肾上腺激素 胰岛素、胰高血糖素 雌激素等 雄激素 促进 T 淋巴细胞的发育,增强 T 淋巴细胞的功能 参与机体的应激反应和体温调节等多项生命活动 调节血糖动态平衡 促进女性性器官的发育、卵细胞的发育和排卵,激 发并维持第二性征等 促进男性性器官的发育、精子的生成,激发并维持 男性第二性征 促进蛋白质合成,促进生长 控制其他内分泌腺的活动 调节水平衡、血压 调节内分泌等重要生理过程 激素名称 主要作用3、激素间的相互关系: 协同作用:如甲状腺激素与生长激素 拮抗作用:如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 4、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 (1)调节过程(如右图) (2)调节方式:负反馈5、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区别与联系 (1)区别作用途径 神经调节 激素调节 反射弧 体液运输 反应速度 迅速 较缓慢 作用范围 准确、比较局限 较广范 作用时间 短暂 较长(2)联系 ? 内分泌腺的分泌活动受神经系统的支配;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反过来可以影响神经系统。

第四节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1、生长素的发现 3 个试验结论小结:产生生长素的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 生长素的作用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以下部位 2、对植物向光性的解释 单侧影响了生长素的分布, 使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多于向光一侧, 从而使背光一侧的细胞伸长快于向光一侧,23 江 苏 小 高 考 生 物 复 习 知 识 点 总 结结果表现为茎弯向光源生长。

3、判断胚芽鞘生长情况的方法 一看有无生长素,没有不长,二看能否向下运输,不能不长,三看是否均匀向下运输 均匀:直立生长 不均匀:弯曲生长(弯向生长素少的一侧) 4、生长素的产生部位:幼嫩的芽、叶、发育中的种子 生长素的运输方向:横向运输:向光侧→背光侧;极性运输:形态学上端→形态学下端 (运输方式为主动 运输) 生长素的分布部位:各器官均有,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位 如芽、根顶端的分生组织、发育中的种子和果实。

5、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 生长素对植物生长调节作用具有两重性,既能促进植物生长,又能抑制植物生长。

(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促进和抑制作用与生长素的浓度、植物器官 的种类、细胞的年龄有关) ? 一般来说,低浓度促进植物生长,高浓度抑制植物生长。

? 同一植株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浓度的反应不同, 敏感性由高到低为: 根、芽、茎(见右图) ? 顶端优势是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受到抑制的现象。原因是顶芽产 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使近顶端的侧芽部位生长素浓度较高,从 而抑制了该部位侧芽的生长。

6、生长素类似物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 促进扦插枝条生根;防止落花落果;促进果实发育(在未授粉的雌蕊柱头上喷洒生长素类似物,促进子房 发育为果实,形成无子番茄) ; 7、实验: 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 实验原理: 不同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植物生长有不同的影响。同种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浓度不同,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也 不同。同一植株的不同器官对不同浓度的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反应也不同。

8、其他植物激素名称 主要作用 赤霉素 细胞分裂素 脱落酸 乙烯 促进细胞伸长、植株增高,促进果实生长 促进细胞分裂 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促进果实成熟注意:植物细胞的分化、器官的发生、发育、成熟和衰老,整个植株的生长等,是多种激素 相互协调、共 同调节的结果。第三章 生物群落的演替第一节 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 一、种群的概念: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种群是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

二、种群中的种内关系:包括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

三、种群的特征: 种群密度: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出生率和死亡率 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最直接因素 数量特征 迁入率和迁出率 年龄结构 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一般依据年龄结构) (核心问题) 性别比例 空间特征24 江 苏 小 高 考 生 物 复 习 知 识 点 总 结遗传特征 1、种群密度: (1)概念:单位面积或体积内某一种群全部个体的数量。

(2)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 样方法: (适用于植物) 标志重捕法: (适用于动物) 2、出生率和死亡率 ? 出生率:指种群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量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 死亡率:指种群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量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3、迁入率和迁出率 ? 迁入率:单位时间迁入某种群的个体数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 迁出率:单位时间迁出某种群的个体数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4、年龄结构 (1)概念: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段的个体数量的比例。

(2)类型: ? 增长型:种群中幼年个体较多,老 年个体较少,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种群密度会在一段时间内 越来越 大。

? 稳定型:种群中各年龄段的个体数 目比例相当,出生率和死亡率大致 相等,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保 持稳定。

? 衰退型:种群中幼年个体较少,而老年个体较多,死亡率大于出生率,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

5、性别比例:种群中雌雄个体数量的比例。

四、种群数量的增长规律 ? 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Nt= N0λ (1)条件:在食物(养料)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和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 (2)特点:种群内个体数量连续增长;增长率不变 ? 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1)条件:有限的环境中,种群密度上升,种内个体间的竞争加剧,捕食者数量 增加 (2)特点:种群内个体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K 值)时,种群个体 数量将不再增加;种群增长率变化,K/2 时增速最快,K 时为 0 (3)应用:大熊猫栖息地遭到破坏后,由于食物减少和活动范围缩小,其 K 值变 小,因此,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栖息环境,提高 K 值,是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 应降低其 K 值。

五、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对于有害动物的防治、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及濒危动物种群的拯救 和恢复,都有重要意义。

六、实验: 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计划制定:培养一个酵母菌种群→通过显微镜观察,用“血球计数板”计数 7 天内 10ml 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 量→计算平均值→画出“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 第二节 生物群落的构成 一、生物群落的概念:在同一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相互之间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群 落是由一定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种群组成。

二、生物群落中的种间关系 种间互助:互利共生25t 江 苏 小 高 考 生 物 复 习 知 识 点 总 结种间斗争:包括竞争、捕食、寄生 三、生物群落的结构:群落结构是由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进化过程中通过相互作用形成的,主要包括垂直结构 和水平结构。

? 垂直结构: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植物因群落中的生态因子—光的分布不均,由高到低分为乔 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动物分层主要是因群落的不同层次的食物和微环境不同。

? 水平结构:指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水平状态下的格局或片状分布。影响因素:地形、光照、湿度、人与动 物影响等。

四、群落形成一定结构的意义:提高了生物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

第三节 生物群落的演替 一、群落演替的概念:在生物群落发展变化的过程中,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演变现象。

二、群落演替的特点:群落的演替是有规律的或有序的。

三、群落演替的类型:包括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 原生演替(又称初生演替) (1) 定义:在从未有过生物生长或虽有过生物生长但已被彻底消灭的原生裸地上发生的生物演替。

(2) 过程:地衣、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3) 举例:如在火山岩、冰川泥、沙丘上进行的演替。

? 次生演替 (1)定义:当某个群落受到洪水、火灾或人类活动等因素干扰,该群落中的植被受严重破坏所形成的裸地, 称为次生裸地。在次生裸地上开始的生物演替,称为次生演替。

(2)举例:如在火灾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第四章 生态系统的稳态第一节 生态系统和生物圈 一、生态系统的概念: 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空间内,生物成分(群落)和非生物成分(无机环境)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 信息传递,彼此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

三、生态系统的结构 1、生态系统的成分: 非生物成分:无机盐、阳光、温度、水 等 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最基本、最关键的生物成分)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 生物成分 消费者:主要是各种动物 分解者:主要某腐生细菌和真菌,也包括蚯蚓等腐生动物。

它们能分解动植物遗体、粪便等,最终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

2、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 食物链: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由于营养关系而形成的结构。

如: 草 虫 食虫鸟 肉食性鸟 生产者 一(初)级消费者 二(次)级消费者 三级消费者 第一营养级 第二营养级 第三营养级 第四营养级 ? 食物网:生态系统中的许多食物链相互交错形成更为复杂的网状食物关系。

注意: 1) 绿色植物(生产者)总是第一营养级; 植食性动物(即一/初级消费者)为第二营养级; 2) 食物网中肉食性动物和杂食性动物所处的营养级不是一成不变的,如猫头鹰捕食鼠时,则处于第三营 养级;当猫头鹰捕食吃虫的小鸟时,则处于第四营养级。

第二节 生态系统的稳态26 江 苏 小 高 考 生 物 复 习 知 识 点 总 结一、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1、能量流动的概念: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和散失的过程。

2、能量流动的特点: ? 单向流动:生态系统内的能量只能从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再依次流向下一个营养级,不能逆向流 动,也不能循环流动 ? 逐级递减: 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 逐级减少, 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是 10%-20%; 可用能量金字塔表示。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多,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就越多。

3、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 (1)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2)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如 农田生态系统中,必须清除杂草、防治农作物的病虫害。

4、注意: 流经一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生态系统中的能量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二、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一)物质循环的概念: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 C、H、O、N、P、Ca 等化学元素,不断进行着从无机 环境到生物群落,再回到无机环境的循环。其中的生态系统是指生物圈,所以又称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二)碳循环 1、过程: ①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主要途径是光合作用;碳从生物群落进入无机环境的主要途径有生产者和消费 者的呼吸作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化石燃料的燃烧产生 CO2 ②碳在无机环境中主要以 CO2 和碳酸盐形式存在;碳在生物群落中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 动;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以 CO2 形式循环。

2、温室效应 ? 成因:大气中 CO2 含量增加。

对策:①保护和增加植被;②开发新能源,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

三、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1、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是进行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 2、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主要形式: (1)物理信息:光、声、热、电、磁、温度等。如植物的向光性(2)化学信息:性外激素、告警外激素、尿 液等 (3)行为信息:动物求偶时的舞蹈、运动等 四、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概念: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称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中物种数目越多,营养结 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大,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越高。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

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相对性。当受到大规模干扰或外界压力超过该生态系统自身更新 和自我调节能力时,便可能导致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破坏、甚至引发系统崩溃。

5、实验:制作生态瓶或生态缸 通过设计并制作小生态瓶,观察其中动植物的生存状况和存活时间的长短,就可以初步学会观察生态系 统的稳定性,并进一步理解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各种因素。

制作小生态瓶的注意事项: ①生态瓶必须是透明的; ②生态瓶要放在光线良好,但避免阳光直射的地方;③生态瓶要密封; ④生态瓶中投放的生物之间要构成营养关系,数量比例要合理; ⑤生态瓶中的水量应占其容积的 4/5,留出一定的空间,储备一定量的空气; ⑥研究结束前不要再随意移动生态瓶。第五章 生态环境的保护27 江 苏 小 高 考 生 物 复 习 知 识 点 总 结3、生物多样性包括 3 个层次:遗传多样性(所有生物拥有的全部基因) 、物种多样性(指生物圈内所有的动物、 植物、微生物) 、生态系统多样性。

4、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包括直接价值、间接价值、潜在价值 直接价值:是指能为人类提供形式多样的食物、纤维、燃料和建材等。

间接价值:是指对生态平衡、生物圈稳态的调节功能。

潜在价值:指目前人类尚不清楚的价值。

5、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的基础,对生物进化和维持生物圈的稳态具 有重要意义,因此,为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保护生物多样性。

6、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措施: (1)就地保护:最有效,自然保护区和国家森林公园是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的场所。

(2)迁地保护:动物园、植物园、濒危物种保护中心。愿各位小高考必过! ! ! 我在常州, 我为锦高加油! ! !28

高考生物十大重要考点最后冲刺_高考生物最后冲刺阶段复习策略

高考生物最后冲刺阶段复习策略 生物学科知识体系庞大,知识点很多,因此在最后冲刺阶段,要采取合适的复 习策略,调整复习方法,利用最后的宝贵时间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考生在复 习时应该着重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归类w88网址,勿下题海 最后冲刺阶段的复习不做题是不行的,但沉迷于题海也是不行的,关键是 要提高做题质量,w88网址归纳一下常见题型的解题规律、方法技巧,提高自己的 综合运用能力,从而达到弄透一题,旁通一类的目的。练习时首先要精选习题, 所选用习题要与全国理综考试大纲要求相吻合,切忌多、杂、难。做题过程中, 也要对题目勤加反思。做完一道题不能满足于题目的答案,应该多想一想能否 改变题目的条件,该怎样解答?解题的方法是不是只有惟一的一种?可不可以 另辟蹊径,尝试新的解题思路。这样,做一道题,你所收获的就不仅仅是这道 题本身。其次,进行“典例分析”“典例”既可来自于近期的模拟题,也可来 。

自于平时做错或积累的题。典例要具有典型性,能够代表一种或一类题的解题 思维,从题干的解读到最终的解答,都具有较为明显的特征,如数据表、曲线 图、遗传图谱、生理图解、信息给予题及实验设计题的解析等。

除了利用课堂时间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分析外,还应该自觉主动地反思错 题。错误往往带有劣根性、反复性。有些错题当时理解了,现在可能又模糊了; 有些错误其知识点本身就比较难理解;有些错误概念很容易出现模棱两可,需 反复强化才能解决问题。错题暴露了考生知识的薄弱环节和思想方法的缺陷。

十几套题中曾经出现的错误,可以说基本涵盖了你在高考中可能出现错误的所 有类型。考前你把这些错题都搞清了,在高考中你就会最大限度地避免同类错 误的重蹈覆辙。重温错题,从错误中取得信息反馈来提高学习水平是一种重要 的学习方法。对以前做错的题进行改正、分类,做到“题不二错” ,就能在高考 中出奇制胜。

二、回归课本,强化记忆 高考试题虽高于课本,但它源于课本,课本是高考命题之本,高考所考查 的内容一般都超不出课本范围。

高考 30%的题目是一些基础题,50%是中等题, 只有 20%是难题。80%的基础题和中等题基本上都来源于课本的习题和例题的 变形或者重组。所以重视教材就是重视基础,丢掉教材,就丢掉了分数。高考 试题中有不少内容是与识记有关的。原来记熟的知识,现在又有些遗忘了,考 前是集中解决这类问题的最佳时间。考生应将记忆不太牢固的知识点、易混淆 的基本概念、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内容、课后典型习题、章节的前言和小结、 旁栏思考题、实验讨论题等,依据《考试大纲》 ,对照课本来一个集中大盘点。

课本中的小资料、 《课外读》 、小字形式的阅读材料、课本中的图表或练习中经 常出现的图表等,也要来一个重新扫描。回归课本,采用回忆式的复习方法, 记忆效果比较好。即合上课本,依据知识脉络、体系,在脑海中像过电影一样 回忆有关内容,对拿不准的有关知识再翻书确认。

当然,在反复浏览教材和课堂笔记时必须紧抓重点和难点。目前高考命题 的一大特色就是从学科重点知识的角度确定命题点。所谓考重点主干知识,不 是指考查知识的覆盖面,而是从学科整体上把握知识点,强调某个知识点在整 个学科知识中的地位和意义。学科主干知识是学科内综合的主要内容。学科内 的综合就是把各个有联系的不同的知识点综合成一个整体,每一个知识点都是 知识体系或知识结构的一部分, 而这样的知识点主要是指学科主干知识。

因此, 以点带面地牢抓重点,用主干知识、重点知识带起知识点的覆盖面,才是让复 习思路迅速成长的有效方式。同学们可以先把高考的重点列出来,再w88网址出相 对于这些重点知识,哪些对自己来说相对难,针对平时个人学习的具体情况, 尤其对于想不清楚的地方即难点应重点复习。

三、注意审题,规范答题 高考理综试卷中,生物试题较少,但综合性强,难度较大,分值较高。如 果审题不够缜密、思维不够仔细、表达不够清楚、书写不够规范,那就会付出 惨痛的代价。

“平时如战时” ,在最后冲刺阶段的练习中,要特别强调:仔细审 题,认真分析,重视表达,规范书写。审题时要通读全题,不但要读题干,还 要读题目所要解答的问题,要全面、正确地理解题意,弄清题目要求和解答内 容。要做到不漏掉条件,尤其是隐含条件;不看错题目,要留心题中的一些关 键字,如“错误的选项”“不”“非”等;充分运用题设的各项条件;要引申 、 、 条件,使条件和结论建立联系。

表达即书写答卷,是完成试卷的终结。由于近两年试题难度呈下降趋势, 因此表达在应对理综考试中占有越来越大的分量。卷面表达应注意四个方面, 即逻辑合理、意思完整、符合专业、数值单位合乎要求。第Ⅱ卷答题的规范性 是考生应高度重视的问题,不规范表达是导致失分的关键。在叙述的过程中思 路要清晰,逻辑关系要严密,表述要准确;回答问题要切中要点,抓住关键, 努力达到言简意赅;不写错别字(一旦采分点出现错别字,是一律不给分的) , 不乱涂乱画、乱做记号,字迹工整不潦草,卷面整洁不脏乱。细节决定成败。

高考的分数就在你的笔下,稍不留神到手的分数就会白白的溜走。

四、自我减压,轻装上阵 面对高考残酷而激烈的竞争,心情过分紧张和焦虑,精神出于一定的紧张 状态是正常的,但压力过大则会大大影响高考成绩。所以要学会自我减压。这 就要求首先解除自身过重的思想负担,一切从实际出发,不要好高骛远,以免 达不到目标而失去信心。另外要充满自信,相信自己经过多年的刻苦学习和近 期的复习,已达到一定的知识水平,完全可以从容地参加高考。月考、联考、 临考前的模拟考等都是高考前的“练兵” ,通过参加各种“练兵”来平和自己面 对大考的心态,缓和自己的心理压力,最终做到在真正的高考当中从容不迫、 轻装上阵。只有轻装上阵,才能在高考中发挥出自己应有的水平。另外考试前 对自己的学习务必要有一个正确客观的评价,切忌过高或过低地估计自己。在 客观评估自己的基础上,有一个正确的、科学的考试态度,才可能正常发挥甚 至超常发挥。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1 版权所有 w88网站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