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正文
 

[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灵魂]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核心和灵魂

发布时间:2019-07-24 09:34:45 影响了:

作者:吴雄丞

党建研究 1997年06期

  党员论坛

  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灵魂。我们可以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深刻领会其重大意义。

  从理论与文明的关系上说,文明是一种社会进步的过程。一种新的社会形态取代既有社会形态的深刻的内在的原因,就是新的社会形态创造了高于前一社会形态的文明。要创造更高的文明,必须要有更高的思想境界,有更先进的科学理论作为指导,有对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规律更科学的认识。马克思曾经把真正的哲学称为“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认为在未来的新时代,真正的哲学将是“文明的活的灵魂”。(《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121页)这是对理论与文明的关系最深刻的阐述。历史已经证明,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通过革命夺取了政权的工人阶级,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时代,创建了高于资本主义精神文明的新境界;而体现时代精神精华的马克思主义,则成为社会主义社会文明的活的灵魂。

  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的《决议》指出:“作为工人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全人类精神文明的伟大成果的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事业和党的领导的理论基础,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整个精神文明建设起着重大的指导作用。”“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根本,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我们的理想建设、道德建设、文化建设、民主法制观念建设,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建设。”这些论述全面深刻地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社会政治生活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占有的重要地位。

  《共产党宣言》有一句名言:“任何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始终都不过是统治阶级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70页)在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社会主义社会里,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只能是工人阶级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指引方向,提供动力,是整个社会的灵魂。离开了它,就会方向不明,动力不足,好比人的头脑和中枢神经出了问题,必然导致人的整个肌体出现严重病态一样。在当前国际上“一球两制”激烈竞争的时代,一个阶级思想上统治地位的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政治统治地位是否巩固。美国政治家兹·布热津斯基都懂得政治思想越来越重要的道理:“它要么成为精神凝聚力的源泉,要么就是混乱之源;要么成为达成共识的基础,要么就是冲突的祸根。”(《大失控与大混乱》一书的序言)思想理论上出现错误或偏离,可以经过拨乱反正,重归健康发展之路。但如果出现思想理论的转向与背叛,则必然会导致政权的变质和社会主义成果的丧失。

  科学的理论是行动的指南,政治上的清醒来源于理论上的坚定。为了团结和动员各族人民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这是因为,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才能科学地掌握人类历史发展的大趋势,逐步认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保证社会进步的性质与方向;只有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与时代特征相结合,才能制定出符合实际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卓有成效地正确处理新情况、新问题,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只有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并且用以武装头脑,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科学体系的精神实质,并用以指导各项具体工作实践,才能提高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排除各种错误倾向的干扰,加强工作中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避免和减少工作中出现片面性、绝对化和左右摇摆。

  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就在于发展和创新。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在今天的中国,坚持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是真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它是我们党在新时期各项工作的根本指针和中华民族振兴的强大精神支柱。因此,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要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教育干部和人民。全面、正确、积极地坚持和实践这一理论,是党和国家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考验的坚强保证。

  我们从理论的角度论证了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灵魂。再从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论及的“若干重要问题”,看看这个指导思想是怎样贯穿、渗透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方方面面的。

  ——《决议》在概括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时指出:“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我们的精神动力,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解放思想、改革开放要贯彻社会主义现代化全过程,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也要贯彻社会主义现代化全过程,搞自由化就是要把中国引导到资本主义道路,就会破坏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在国内外敌对势力极力散布所谓马克思主义“过时论”、“失败论”、“名存实亡论”和“学派论”的时候,强调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在淡化政治、“告别革命”、“消解主流意识形态”之类的思潮泛滥之际,强调两个贯彻全过程,显然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重申邓小平同志的一贯思想和主张,对于那些被江泽民同志批评为“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对待理论学习,断章取义”的人,也是一副清醒剂。

  ——《决议》把全民族的共同理想和党的最高纲领联系起来,指出:“我们现在建设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应当在全社会认真提倡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越是实行各项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共产党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越要坚定共产主义信念,身体力行共产主义道德”。这是对党的十二大和十二届六中全会决议有关精神的继承和发展,纠正和否定了那种主张淡化或收起共产主义旗帜的错误倾向,明确宣布我们决不能忘记党的纲领所确定的最终目标。邓小平同志曾经反复讲过:我们马克思主义者过去闹革命,就是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崇高理想而奋斗。现在我们搞经济改革,仍然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年轻一代尤其要懂得这一点。我们多年奋斗就是为了共产主义,我们的信念理想就是要搞共产主义。在我们最困难的时候,共产主义的理想是我们的精神支柱,多少人牺牲就是为了实现这个理想。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凝聚力。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一切。

  ——《决议》提出了“社会主义义利观”的思想,并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内容作出了进一步的概括。《决议》指明,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条件下,要“引导人们正确处理竞争和协作、自主和监督、效率和公平、先富和共富、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关系,反对见利忘义、唯利是图,形成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合法利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形成健康有序的经济和社会生活规范。”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提倡尊重人、关心人,热爱集体,热心公益,扶贫帮困,为人民为社会多做好事”。因此,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和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反对小团体主义、本位主义,反对损公肥私,损人利己,严格防止把经济生活中的商品交换原则引入党内政治生活和国家机关的政务活动。不论什么人,编造什么理由,或采取什么形式,搞“为个人主义正名”,宣扬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明里暗里搞权钱交易,都是错误的、不能容许的。此外,在认识上还要注意,切不可把思想道德建设简化为道德建设,也不能把道德建设等同于或仅仅限于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的建设。

  ——《决议》指出,“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为党和政府决策服务,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要注意区分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对思想认识问题要积极引导。对事关政治方向、事关重大原则的问题,要旗帜鲜明,分清是非。要分清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同私有化,社会主义民主同西方议会民主,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同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等重大问题上的是非界限,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场,决不能是非不分,美丑不辨,随波逐流。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坚持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这是不会改变的。……但是,这丝毫不是说可以不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有些人把‘双百’方针理解为鸣放绝对自由,甚至只让错误的东西放,不让马克思主义争。这还叫什么百家争鸣?这就把‘双百’方针这个无产阶级的马克思主义的方针,歪曲为资产阶级的自由主义的方针了。”(《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92页;第3卷第47页)

  总之,不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方面说,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把它看作是灵魂、核心、主心骨,确实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紧紧抓住这个根本,永远不偏离,我们就有了精神支柱,有了强大动力,各项工作就有了正确的指针,我们就能在日益复杂的斗争中不致迷失方向,确保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这艘满载着亿万人民的巨舰,胜利地驶向通往幸福未来的彼岸。

作者介绍:吴雄丞 为中共中央党校教授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1 版权所有 w88网站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