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不忘初心 > 正文
 

简述我国近代学校体育思想的历史进程:学校体育思想有哪些

发布时间:2019-07-16 21:09:02 影响了:

  【摘 要】“学校体育思想”是人们在一定社会和世代的学校体育实践活动中,直接或间接的形成对于学校体育的根本认识和看法。昧于历史我们将很难分析现状,为未来提出建议,所以深入研究我国近代学校体育思想对探讨符合我国未来的学校体育思想,推动学校体育改革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学校体育思想;近代;历史进程;影响

  一、引言

  发展教育必须重视学校体育,把它放在与德育、智育同等重要的地位上,这是教育内部规律决定的。马克思曾预言:“未来社会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讲,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也是造就全面发展人的唯一途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530页)

  “学校体育思想”是人们在一定社会和世代的学校体育实践活动中,直接或间接的形成对于学校体育的根本认识和看法。多年来,通过几代学校体育工作者的努力,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理论才逐渐走向成熟,它的先进性、科学性、实践性以及它所存在的问题必然牵系、制约我国学校体育实践的发展。所以,历史、全面地认识它,才能更好地借鉴、继承,从而探讨符合社会发展及体育自身特征的学校体育思想,推动学校体育改革的深入发展。

  二、我国近代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进程

  (一)最初的引进于与萌芽

  1、历史追溯(奴隶社会——清代末期)

  我国学校体育历史可追溯到奴隶社会。早在西周就形成了属于当时先进水平的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教育;射、御是当时的军事技能,在当时的学校教育中具有体育的性质。但进入封建社会以后,由于受封建教育思想统治,学校体育始终未能在学校教育中取得应有地位。直到清末,才有所改观:1900年义和团的反帝爱国斗争迫使清王朝在教育方面废科举,兴学校,选派留学生出国;当时的维新派,主张“西学东用”、“师夷长技以制夷”来富国强民、抵御外强侵略,这就是军国民体育思想的早期显现。

  新教育制度的确定始于光绪二十八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完成于光绪二十九年的《奏定学堂章程》。从《钦定学堂章程》对各级学校体育课程设置的规定看,当时人们对体育已有一定的认识。《钦定学堂章程》规定“蒙学堂,及寻常小学堂每日一节体操课,其内容为整齐步伐、演习体姿、柔软体操及器具体操。高等小学堂每隔一日一节体操课。中学堂及高等学堂都规定每周两节体操课。中学体操一、二学年练器具操,三、四学年练器具操兼兵式操,高等学堂体操课的内容是‘兵式’体操。”而《奏定学堂章程》,不仅对各级各类学校体育课程的设置作了规定,而且对当时体育课的内容、目的作了一些简要的说明,使教育工作者能明确体育课的作用与意义,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均设体操科(即体育课)。

  2、学校体育思想的启蒙与军国民体育思想

  近代学校体育思想是舶来品。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了百余年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近代史,这一时期的体育也打上了深深的历史印记:“师夷之长技”为先声,军阀军队操练洋操为开端,中经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后由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继续和发展。

  (1)学校体育思想的启蒙(清代末期)

  鸦片战争后,维新运动将西方教育的思想传播到了中国,这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思想启蒙。维新主义者主要体现为对“斯巴达精神”、“日尔曼铁血主义”和“武士道精神”的弘扬。其中以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谭嗣同等为代表,他们把教育作为“救亡图存,富国强兵”的手段,作为“制造国民”的工具。严复的《劝学论》译自斯宾塞《德育、智育、体育》一书,成为第一个在我国传播西方资产阶级德、智、体三育并重的教育思想的学者。康有为的《大同书》在对未来大同世界教育图景的描绘中,把体育列为各级学校的教育内容,而且还根据不同年龄来确定体育内容。梁启超师承康有为的同时,提出教育目标应该是培养“新民”,而“尚武”则是新国民的特征之一;他指出“今者,爱国之士,莫不知奖励尚武精神之为急务”。由此可见,在他们的教育思想或主张中,是十分重视体育和尚武精神的,而且出现把体育直接与军国民主义联系起来的思想是并非偶然。

  尽管维新运动持续不久,但它对促进西方体育的传播有着重要意义:首先,维新派是我国最早接受西方教育思想,并从德、智、体三育的角度来认识和提倡体育的代表。在洋务派仅从增强军事力量出发,仅在办新学、练新军等洋务活动中引进了部分西方体育内容的基础上,维新派大量介绍西方科学文化,继而开始了新的体育思潮。其次,维新运动为清末“新政”废科举、兴学校的变革提供了思想基础,也为“新政”时期西方体育在我国的迅速传播创造了条件。特别是新的教育和体育观念成为办新学的主要指导思想。第三,维新派主张的“尚武强国”思想,成为它之后我国军国民体育思想发展的历史渊源。

  (2)军国民体育思想的兴衰(1902年——1919年)

  所谓军国民教育,是军国主义在教育上的体现,即对所有学生施行军事训练,灌输沙文主义思想,使之成为士兵,充当统治者的侵略工具。军国民教育思潮在我国近代教育史上产生过较大影响:从体育方面来说,它对推动西方体育传入我国起了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它宣扬“机械服从”精神,限制生动活泼,在运动项目上也有很大局限性,所以又起着消极作用。

  19世纪末,军国民盛行于德、日,为了适应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对军事扩张的需要,他们把体育变成军国民主义教育的重要部分,从而并成为欧、亚资本主义强国。当时的中国正面临被瓜分的危机和民族心理压力,这迫使维新主义者在探求治国富强、振兴民族的途径中将目光转向了“有效的”军国民教育思想。

  我国的军国民教育思潮主要从日本传入,并以留学生奋翮生发表的“军国民”篇和蒋百里发表的“军国民之教育”二文为代表,主张“扩充军人教育于学校为体操”。1902年军国民教育思想正式提出;1903年清政府迫于形势颁布实行“癸卯学制”,仿照日本建立新教育制度,同时全盘吸收日本军国民体育:在学校教育中开设体操课,实施普通体操和兵式体操。当时颁布《奏定学堂?学务纲要》,规定“各学堂一律练习兵式体操,以肆兵事”。1906年清朝学部新定的教育宗旨“尚武”被列入其中,首任教育总长蔡元培提出“军国民主义为体育”、“兵式体操军国民主义也,认为军国民体育具有增强体质,培养意志和加强美育的作用,是学校体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虽不是理想社会的教育,但为抵御外侵,打破国内军阀拥兵独霸天下的局面,必须实施军国民教育。1914年,日本提出的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条约激发了社会各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纷纷提出要加强军事训练和体育,实行全国皆兵。在这个时期,军国民体育思想达到了高潮。直至1922年颁布“壬戌学制”,将“体操科”改为“体育课”,军国民体育被指责为不合民本主义,才终至偃旗息鼓被自然体育思想起而代之。   综观军国民体育思想的产生与发展,发现它具有如下特征:第一,它以强烈的爱国激情作为其立论的基础。第二,它依附教育思想,但未形成独立的理论体系。第三,它过于重视身体训练和培养军人精神,课程机械、生硬、单调,从始至终贯穿着专制盲从的思想。由此可见它终将被更先进、文明的思想所取代。

  3、“五四”运动后的自然主义体育思想

  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中国近代史经历了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经历了以民主和科学为内容的思想解放潮流,中国的近代体育思想也就跟着经历了重大演变:逐步摆脱外国对中国体育的操纵与控制,抵制和消除体育领域中的封建糟粕,废除不利于少年儿童身心健康的兵操,开始利用近代科学的观点研究和倡导体育。

  1919年10月,第五次全国教育联合会的决议中指出:“近鉴世界大势,军国民主义已不合新教育之潮流,故对于学校体育自应加以改进”。这时美国的实用主义教育学说也就打着“反对专制教育”的口号传入中国,自然体育思想也由此而来。

  (1)自然主义体育思想的形成

  自然主义体育思想是西方资产阶级体育思想的一个重要流派,是基于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哲学而产生的体育教育学说。

  自然体育思想观于20世纪20年代中期在美国形成较系统的理论:早在文艺复兴时期,欧洲人文主义者就从追求个性解放与自由出发,极力倡导“自然教育”,反对机械灌输式的传统教育模式;意大利人文主义教育家维多里诺在他创办的“快乐之家”中,率先将体育娱乐活动纳入自然教育体系,标志着近代学校体育的萌生;此后,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和法国思想家卢梭等人也著书立说,提出不少有关自然主义教育的主张。

  19世纪末,实用主义教育在美国兴起,其倡导者和主要人物是美国唯心主义哲学家、教育家杜威。他认为形式主义教育已不能适应社会的变革,而赞赏卢梭“儿童中心论”的自然主义教育观点。

  20世纪初,美国一些教育界人士在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根据心理学、教育学、生理学、社会学等原理提出了自然主义体育观点。威廉姆斯把杜威的实用主义学说运用于体育教育,形成了一整套自然主义体育思想,并于1927年出版了代表作《体育原理》,通过推广和实践将近代体育教育中自然与实用的理论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对美国和其他许多国家的学校体育产生了很大影响。

  (2)我国近代自然主义体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五四运动后我国开始经历新旧文化的交替,此时国民党邀请杜威作为国外讲学大家来华详细介绍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流美的中国学者也大力宣传自然体育思想,使得自然体育思想涌入我国。1933年方万邦的《体育原理》和1935年吴蕴瑞与袁敦礼合著的《体育原理》的先后出版,标志着自然体育思想在我国得以系统传播的,并且到新中国成立仍占主导地位。认真审视后,我们不难发现自然主义思想能长期存在的原因:

  第一,它强调“本能”的立论基础。认为学校体育之所以能成为身心教育的一部分,是由于儿童生长具有生物学上的要求,而学校体育要突出以儿童为中心的思想,也是因为体育活动必须适应儿童的兴趣和本能的冲动。强调个性发展,认为体育过程应该从儿童的“个性自由”、“个性发展”出发,尊重儿童兴趣。可以说 “本能”是自然主义体育思想的逻辑起点。

  第二,它基于“本体论”的教育化、生活化观点。主张“通过身体的运动来教育人”,认为体育应使现实生活达到最优境界,使人善用闲暇,丰富生活,认为体育就是生活。价值观建立在体育本身、及时发现人的价值和促进人格发展的价值和功能上。

  第三,它推崇自然活动,否定“人为活动”。主张符合本性的运动,主张采用符合儿童的游戏、舞蹈、球类、田径和攀爬、举重、搬运等运动。

  当然在肯定一种事物历史功绩的同时,我们也该看到它的缺陷:第一,在理论上过分强调体育的教育功能,忽视了增强体质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个体育的主要目的和功能。第二,不适当地突出儿童的兴趣和本性,降低了教师在体育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容易导致“放羊式”教学。第三,对体操的看法过于片面、偏激,过分贬低了体操的作用和意义,使学生不能得以全方位的发展。

  自然体育思想在中国学校体育思想中占主导地位时期是我国学校体育思想较为活跃的时期之一,它的对我国体育教育思想的影响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三、小结

  通过学校体育历史研究,我国近代学校体育思想基本上都是外来的,而且经历了复杂曲折的道路。我们研究它,是为了能为体育教育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处理好外来的与自己的,过去的与现在的;处理好吸收与借鉴、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将对我国学校体育事业的顺利发展有着直接而深远的影响。

  因此,在展望21世纪的长远征途中,我们应根据我国国情,与国际趋向保持一致,建立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学校体育科学体系,以利于我们的学校体育社会化、时代化、全球化。

  参考文献:

  [1]王则珊主编.学校体育理论与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5.

  [2]王其慧、李宁.中外体育史.湖北人民出版社,1988.

  [3]陈国成.试论学校体育教育思想的阶段性特征.中国学校体育,1999,5:51.

  [4]邵伟德.试论近代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体育科学,2001,5:14—16.

  [5]赵立.论中国学校体育思想与实践的沿革和发展.体育科学,1998,5:5—7.

  [6]杨铁黎、张建华.关于体育思想史研究若干理论问题的探讨.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1990,2:55—59.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1 版权所有 w88网站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